因不同的原因接二连三地召回几百万辆汽车,对丰田来说无疑是一场严重的危机,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来补救不说,声誉上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各种说法不一而足,各有各的道理,可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很多,恐怕足够写一本汽车企业的警世通言。而我关心的问题涉及丰田的“低成本”造车理念。丰田是不是过分节省,以致把不该省的部分也省了,从而酿成后患? 两年多前,日本著名车评人御堀直嗣对一款丰田新车的评论让我记忆犹新。他写道:“日本车的难处之一,也在于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在公路上试车。”所以,丰田的一些车型“行驶在铺设平整的路面上,则有相当高水准的行驶表现,但如果路面曲折或不平,则令人不由得想降低速度,因为那时已无法从容驾驶”。 他的结论是:“丰田确实已将高转速范围的操控稳定性提高到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然而,这种性能终究是温室里培育出的花朵……即便在德国纽博格林赛道上跑了无数圈,即便那里的赛道条件严苛无比,要知道那也只不过是一个温室而已。甚至可以说,与其在纽博格林赛道上试车,还不如到一般道路上去试。这样造出来的汽车,无论何时,都能放心驾驶。” 今天,当听到丰田车的脚垫故障问题,看到丰田方面有关油门踏板“经过长时间使用,在低温的条件下使用暖风时”有可能发生问题的说明,我首先想到的是活脱脱一副“温室里的花朵”形象。如果当初这些丰田车不满足于在实验室台架上的模拟路试,不满足于试车场上的试车,而是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普通公路跑出足够的里程,而且要在冰雪严寒、暴风骤雨、酷热炎炎中跑,要在崎岖坎坷的路面上跑,那么,这些问题还会留到今天才不得不以极高的代价来解决吗? 那么,以丰田为首的日系车为何不做实际路试?恐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日系新车开发周期最短,也部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但在中国,一些人对大众汽车动辄在各种极端气候条件下进行300万公里以上路试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那不过是宣传伎俩,甚至认为这是跨国公司制造的汽车研发神话,目的是以研发的高成本来阻吓自主品牌,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折腾;而对日系车闭口不谈路试则没有任何质疑,甚至觉得在这方面,日本人比德国人要聪明。现在看来,这样的“聪明”对我们的自主品牌来说,应该是一种警示。 我还想到2004年丰田在全球召回超过150万辆海拉克斯赛弗(Hilux Surf)SUV。问题出现在连接方向盘和前轮的继动杆上。为了降低成本,丰田在这款SUV的新一代车型上沿用了老车型的继动杆,但新一代车型的性能有所提高,老车型的继动杆参数较低,强度不足,成了新车上的短板,可能导致车辆失控,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3名丰田高管还因涉嫌隐瞒这一缺陷大8年之久而遭日本警方调查。 这也是一起“过分节省”酿成恶果的案例。 |
丰田到底栽在哪里?
汽车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零部件企业内部两极分化制约行业发展
丰田召回部分进口2012年款雷克萨斯GS250、GS350汽车
丰田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召回227万辆汽车
安全气囊有隐患丰田日本国内召回65万辆汽车
丰田安全气囊问题在全球召回汽车总数将超过227万辆
丰田召回6万辆缺陷车:气囊可能失效存在安全隐患
丰田召回100万辆卡罗拉 因安全气囊问题
缺陷/偷工减料 丰田召回问题未根本解决
丰田公司因制动问题在日本召回2500辆汽车
日本丰田30日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召回130万辆汽车
丰田因气囊问题在北美和日本等地召回90万辆汽车
丰田因存漏气隐患在日本召回约9万辆车
丰田召回事件导致美国修改车辆安全规定
丰田召回部分Vista、卡罗拉以及Nadia车型
丰田在北美市场着手两起召回 涉及74万辆汽车
转向系统及刹车灯存隐患 丰田在美召回68.2万辆
丰田在印度召回近4万辆Etios等车型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召回11万辆2011款新赛纳
丰田召回引发信任危机导致消费市场萎缩
丰田召回重创“日本制造”
报告显示日本GDP或因丰田召回门事件下降0.12%
丰田将召回约9.4万辆2011年款赛纳MPV车型
换个角度看丰田召回
丰田iQ车型日本和偶走召回
丰田全球范围内发起主动召回65万辆混合动力普锐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