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外资控制了中国汽车零部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随着多数海外汽车巨头在中国建立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并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合资企业将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主导力量。 合资之所以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力,一是由于我国零部件市场潜力巨大,生产成本优势注定了国外巨头必将抢占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培育自己的合资零部件企业,提前布局零部件产业;二是本土企业在技术、资金方面,仍处于发展初期,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国外技术及资本的注入。目前内资零部件企业90%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产品上,因此合资就成了本土企业寻求发展的首要方式。 不可否认,合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一定的革新,转化为企业效益;同时,中外合资肯定能带来不少的就业机会。在我国零部件市场真正成熟之前,零部件企业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采用外资、合资、本土企业并存的模式。但本土企业如何打破外资合资垄断现象,将是今后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应该看到,中外合资给中国汽配企业带来的压力日益凸现。首先,外资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带到中国来,最多带回来一些即将过时的技术。多年以来,中方掌握不了核心技术,在技术方面一直处于落后的地步。 其次,当中外合资企业投产后,生产出的产品比中国企业产出的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然而生产成本相差不多,市场不利的方面肯定会倾向中国企业。外企的进入,势必把大部分市场吞并,只留给中国企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加工。长此以往,中国企业必将面临倒闭的命运。 再次,随着合资的不断深入,中外双方的能力天平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中方仍只停留在提供本土支持能力,在技术开发能力与消化吸收能力上毫无建树,那么双方的合作天平就会向外方倾斜,也就出现了外方独资或控股的趋势。 随着市场规模化发展,企业兼并重组将不可避免,零部件市场的重新洗牌也是大势所趋。因此,中国自主企业在竞争中如何突围?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会同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稿)》,对外资投资政策进行修订,拟将外资在中国新投资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的出资比例控制在50%以内。不少业内人士为此指出:对汽车零部件行业就是要有所控制,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开发的控制,如果完全放开,放弃主导地位,简单地把市场让出去,那将不利于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从另一方面看,中国企业需要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自身地位,以非原配套供应商的角色去争取市场份额,而不是等、靠、要国家的政策支持,这才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自强不息”发展的关键。 (汽车周报) |
中企应反思零部件合资产品成为市场主力
汽车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我国新能源赛道拥挤 比亚迪扩大海外销售市场
开启北欧市场 爱驰汽车与丹麦进口商达成合作
临近315被五部门约谈 特斯拉有没有瑟瑟发抖?
转型放大招 大众电池日披露电池/充电等规划
剑指行业前二目标不变 专访福田汽车集团领导
东方豪华新坐标 捷尼赛思品牌即将登陆中国市场
助力斯柯达“燃起”明锐PRO望重树A+级家轿标杆
全球汽车都在走向电动化,日本犹豫不决或错失关键机遇
向软件驱动型移动服务商转型 大众更新未来战略
突破芯片技术/统筹智能网联 尹同跃提出两会议案
家轿市场一片红海 一汽丰田亚洲狮为何而来?
沉思后的自我修炼 一汽奔腾渐入佳境
展现雄厚实力 PSA/FCA发布2020年财务业绩数据
广汽曾庆洪:推动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5个建议
发力高端电动汽车 文飞升任长城汽车沙龙智行CEO
同比增长521% 上汽大通MAXUS 2月销量8,444台
李书福2021两会建议 适应电动汽车铁路运输
晋升王者路上的辅助 吉利与沃尔沃宣布合并
重注中国市场 通用2035年停售燃油车 加速电动化
高颜值力作奔腾T55 紧凑级SUV新选择
欲连续五年销量翻倍 理想汽车新征途道阻且长
特斯拉在中国威风八面,在日本降价20%,却只卖出2000辆车
电动三宝被“放弃” 高瓴资本独宠比亚迪
用时间沉淀 实力证明 马自达荣获“最可靠品牌”
消费者并不买单 北京现代品牌建设需进步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