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汽车 >> 资讯 >> 正文
日本汽车对中国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缺乏信心

FT中文网11月16日报道 自9月中旬全国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反日保钓游行之后,日系汽车的销量在中国可谓一落千丈。国庆长假之后,从厂家陆陆续续宣布的销量来看,丰田、本田和日产9月在中国的销量分别下滑38%、40%和43%,从10月份的销售情况来看,这种下滑态势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还在不断恶化。现在看来,中日邦交似乎在短期内回暖的可能性比较小。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大多数人认为日本车企一定在垂头顿足、奔走游说、郁郁寡欢才是。笔者对此论调不以为然,不是因为笔者因“爱国抗日”而幸灾乐祸,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佩服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的同时,不得不承认“狡兔三窟”是优秀企业得以长期持续发展的品质。同时,我们也应该为我们的“合资”产业战略而反思。

日本汽车企业综合的市场份额在2008年达到30%的顶峰之后,一直跌跌不休,今年前八个月的市场份额只有22%。多年来,与日产、大众、通用在中国市场上咄咄逼人的攻势相比,多数日本车企显得非常谦谦君子,产能扩张保守,新车型推出缓慢,并且没有努力加入“中国风格”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其在中国市场上的地位与表现,和其在全球汽车工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大相径庭。日本共有7家汽车制造商,只有日产在中国算是打下一片江山,其他六家的表现都乏善可陈。富士重工和大发汽车可以说是因为早期战略失误而贻误了战机,马自达则是因为后院起火而自顾不暇。可笔者认为丰田/本田/铃木则是“战略性”的选择了保守、保守、再保守。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对中方合作伙伴缺乏信任,对中国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缺乏信心。

大多数日本企业对中国存在严重的不信任感。日产是个例外,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日本企业,自从1999年雷诺与日产结盟之后,雷诺掌握了日产36.8%的股份,法国汽车强人卡洛斯•戈恩担任其总裁也已经超过了10年之久,日产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国际企业。其中国市场的战略也比较灵活,深化于东风汽车的合作,积极推出新产品,积极推进本土生产/采购,所以其市场份额也是连年上升。丰田、本田、铃木从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起,就对中国50:50的合资企业的要求非常不满,但又想从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分一杯羹,所以一直对中国市场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中国政府对汽车合资企业有明确规定:外方需要向中方转移一定的技术。我们可以理解国际汽车巨头对此条款不满,外方认为技术是其核心竞争力,外方希望有一个更自由竞争的市场。可是中国并没有用武力逼迫外方签字成立合资企业,既然签了字,就应该履行商业条款。在这方面,通用以及近期的大众和日产,还算是讲了一定的诚信,他们帮助合资伙伴发展自主品牌,推动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他们在中国也赚的盆满钵满。可是每每当中方和丰田、本田以及铃木商讨技术合作时,他们总是顾左右而言其他,对应该履行的商业条款推三阻四。久而久之,严重伤害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也自然会影响他们在中国业务的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中国市场赚取了大量的利润。首先收取高额的商标使用费,一般按照销售额的3%~5%收取。其次,通过向中国合资企业高价出售配件,将利润留在本国(或在中国本地控股的配件商)而赚取本来应该属于整车厂的利润。还有,推迟部分核心车型的国产化进程。例如,进口的雷克萨斯一台车,丰田母公司可以赚到超过一万美元的利润,中方多次要求国产未果。

 

汽车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日本八大车商在中国产量同比增一成
日本八大车商4月产量同比降六成
日产雷诺统管公司疑似向戈恩违规支出上千万欧元
丰田:美对墨加征关税将增加零件商成本 或达10.7亿美元
美国制裁墨西哥 日本车企很受伤
英媒:本田将关闭英国工厂 汽车产业面临脱欧冲击
日本汽车在自动刹车领域抢得先机
富裕阶层消费意愿加强 日本豪车销量5年增至3倍
斯巴鲁证实正在研发第二代BRZ跑车
担忧脱欧影响供应链 本田英国工厂4月停工6天
担忧脱欧影响供应链 本田英国工厂4月停工6天
日产“NOTE”位居2018年日本新车注册车辆销量榜首
日本2018年进口车销量创历史次高 奔驰连续4年居首
日本2018年新车销量527万辆 连续2年增长
日产2018年12月汽车销量减少一成
斯巴鲁和铃木主动退出2018“日本年度最佳车型”的评选
日产将在加纳建汽车组装厂 打造西非销售中心
丰田成为谷歌全球最热搜汽车品牌 称霸57国榜单
日本车企扩大中国市场产能
日方调查称日本车企在美直接雇用9万人
日本斯巴鲁汽车因数据篡改问题 社长及CEO将辞职
日本汽车业:该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
日本3月新车销量同比下降3.5% 至66.7万辆
日本3月新车销量同比下降3.5% 至66.7万辆
日媒:斯巴鲁因质检丑闻高管层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