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汽车 >> 试驾 >> 正文

性能血统 试驾斯巴鲁ImprezaWRXSTI

作者:未知  来源:名车志   更新:2008-7-29 10:03:21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上路没多久後,我们便可掌握STI动力的输出特性,因此开始能在弯道中提早补下油门,动力也由偏向线性的模式转换至Sport模式,甚至大胆换入Sport Sharp模式,这才让几乎消失的Turbo Lag现象稍加明显。

  排档座後方的动力、输出分配界面拥有多种组合,STI足以充当各种不同输出及驱动方式的教练车

  可控式中央差速器 操驾特性操之在己

  随着驾驭的手感恢复,是该轮到四驱系统好好表现了。就以往的经验而言,Subaru Impreza的转向反应较类似前驱车,转向不足的情况比EVO多上一些,四个轮胎仍稳紮稳打的黏住路面,虽然给驾驶者十足的操驾信心,但活泼度也因此减少一些,这应该也是我们远在英、美极为热血的同事,一致将选票投给Mitsubishi EVO的最大主因。

  在动力究极模式S#下,再加上C.DIFF的调整,Impreza WRX STI得以展现最强悍的一面。

  反观动态稳定度较高的Impreza WRX及STI一直是性能迷最爱,即使Mitsubishi总代理曾尝试引进EVO,用以抢攻此一性能车市场,虽然俐落的弯道处理表现令人赞赏,但最终仍不敌Impreza的高C/P值及表现而收场,加上此代STI的出现,EVO未来将更难加入战局。STI除了动力模式可供选择外,就连驱动轮的输出比例也可作调整。Subaru以一套可控式中央差速器(Multi-Mode Driver Control Center Differentia),作为新款STI提供更多操驾乐趣的利器。

  当差速器设定在Auto模式下,前後轮的输出是由电脑作分配,并可透过控制键的设定,将大部份动力固定传至前後轴上;除此之外,尚可完全进入手动锁定模式,让前後轮输出比例加以细分成六段,好让驾驶者随着路况及本身的驾驶偏好,设定出最佳的前後动力分配比例。在不同模式的设定下,STI确实能提供不同的驾驶方式,正面的提供驾驶乐趣。

  连绵的弯道无法关住STI强大的性能,此处反而是Impreza WRX STI最适合的场所。

  旧有弊病大幅排除 煞车力道仍欠精准

  先前提过新世代Impreza整车的均衡性及质感大幅提升,早已在上一代排除的外观廉价感,在改款後更为出色,动力、底盘及悬吊之间的平衡也有提升,而STI所使用的变速箱,也一直是WRX车主心中的第一选择,耐用度及性能自是无需怀疑,但几趟山路快跑下来,我仍对煞车的反应感到困惑。

  国内引进的版本配置标准仕样座椅,虽然造型不俗,但实际效能未如视觉上强烈。

  或许是原厂想保留STI的日常使用性,来令片选择偏向的道路版组合,在特别激烈的操驾模式下,原本尚称准确的煞车力道开始变得模糊,甚至连行程已开始往後偏移,明明是入弯前略点煞车即可通过的弯道,模糊的行程却逼得需将煞车踏板往下深踩,所幸将驱动方式设定在自己较擅长的模式下,STI才以稍显刺激的方式划过数个小弯,如此的煞车配上STI这般的性能让我稍感不适,建议车主可依自己的操驾习惯为主,先从更换来令片开始,加以调配煞车的整体反应。

  漂亮的造型让我们想将STI视为精品,Subaru在车厂合作下,确实学到更多外型设计的诀窍。

  如果说EVO Ⅹ换档快速、使用方便的六速双离合器变速箱是一具万物可挡的盾,那麽STI的可控式中央差速器,便是一把无坚不摧的矛,两者皆是此级距市场上的第一把交椅,自手排的EVO Ⅹ可成功吸引贪图便利但渴望性能的消费者,而变化多端的STI,则能靠着排气量更大的引擎以及动力分配系统,在未来提供更多的动力升级空间及驾驶乐趣。

  利用夸张的外扩轮拱及保杆,Subaru得以将散热孔及煞车冷却孔安置於其中。

  驾驭新一代STI是个美好的回忆,只是煞车效能明显跟不上动力,日後的升级仍是必须的。

上一页  [1] [2]  尾页


 

汽车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汽车:

  • 下一篇汽车: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10年前,日本人很难买到雷克萨

    丰田全新i-TRIL概念车将亮相日

    丰田混动汽车全球销量突破1000

    三菱发布欧蓝德运动限量版官图

    日产Vmotion 2.0概念车亮相北美

    本田确认新款思域Type R 配备C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