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网通社受邀参加MINIEYE在北京举办的技术交流分享会。当天,MINIEYE CEO刘国清在分享会上公布了团队取得的最新技术进展:即将面世的第一代ADAS(高级辅助驾驶)后装产品实现了与国际巨头Mobileye后装产品的技术对标。
MINIEYE成立于2013年,前身是新加坡政府媒体发展局支持的ADAS研发项目,致力于运用车载视觉感知技术为驾驶者提供更安全的驾驶环境。另一方面,MINIEYE也致力于利用自己的技术推动无人驾驶的普及与发展。MINIEYE从辅助驾驶技术开始,逐渐往汽车完全自动化的阶段前行。
刘国清表示,在“智能”完全实现之前,“安全”更能击中驾乘人员的痛点。原因在于,第一:中国车祸的死亡人数每年都在上涨。据卫生部门统计,仅2012年丧生于车祸的人就有近17万,和十年前的2002年相比几乎翻了一倍。而保险部门统计的数字则更多,达到30万。另一个数据显示,这些车祸中有89%的人为事故来自于驾驶员的误判——如果可以提前对驾驶员进行预警,大部分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MINIEYE独立研发的ADAS产品,运用先进的视觉算法,通过单目摄像头扫描路面情况,识别、检测、追踪路面物体,包括车辆、车道线、交通标志、交通灯等。通过分析这些物体,产品能准确预测出潜在风险,并及时告警司机,避免事故发生。
在分享会上,刘国清也展示了MINIEYE的第一代产品,功能包含前方车距监测(HMW)、前向碰撞预警(FCW)、车道偏离预警(LDW)、虚拟保险杠(Virtual Bumper)、前车启动提醒(Stop & Go)五项功能。
从2014年开始,MINIEYE就进行着产品的实车路测以及数据库测试,并在今年11月份开始进行针对Mobileye的对标测试。测试将Mobileye和MINIEYE的后装产品安装在同一辆车上,通过长时间长距离的实车路测,用影像记录两个产品的预警画面。之后通过MINIEYE自主开发的数据处理系统,从影像视频中按不同的工况维度对两者进行分析比对,生成测试结果。
此次MINIEYE派出两辆测试车辆,一辆从深圳总部出发一路西行,一辆从南京研发中心启程一路向北。两辆测试车辆共经过16个省份和直辖市,行驶里程8909公里,北至哈尔滨,西至云南。
刘国清表示:“之所以要将测试路线拉得这么长,是为了尽可能地覆盖更多的工况。如果按照粗略的维度划分,工况条件可以分为天气、路况、光线、温度、车型……等等,而每个维度下面又可以细分下去,比如天气中就分晴天、阴天、小雨天、中到大雨、雪天。这些不同的维度交汇在一起能有多达上万种工况。”
公布对标结果,四项功能对标率均高于95%
此次对标路测的功能主要集中于前向车距监测、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以及虚拟保险杠四个功能上。MINIEYE采取了相当严格的标准来定义对标: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虚拟保险杠三个功能,在每百公里小于0.5次误报的前提下,报警率达到Mobileye的95%以上;前向车距监测功能,则是在实时监测对比的前提下,绝对碰撞时间(即前向车距和当前车速的比值)和Mobileye完全相同或误差在1个单位以内的情况大于95%,满足以上条件,才算对标成功。
刘国清在现场分享的对标报告显示,MINIEYE与Mobileye相比,前向碰撞预警的报警率达到了Mobileye的95.2%、车道偏离预警的报警率达到Mobileye的100.9%、虚拟保险杠的报警率达到Mobileye的97.1%,前向车距监测的绝对碰撞时间与Mobileye的吻合度达到96%。
在现场,MINIEYE还邀请了包括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刘卫国等5位行业领袖前来共同探讨“本土化的内容提供商能够成功?”其中刘卫国表示:“需求本土化的供应商,最后看技术是否时候达到主机厂需求,愿意来用。”
在问到目前国内和国外的自动驾驶有差距吗?刘卫国表示:“目前来说是比较落后,跟汽车行业相似,随着行业发展,系统、零部件供应商同步发展,慢慢发展起来了,中国零部件企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从产品来说,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说,中国的技术很快就能赶超过来。如何产品产业化,如何落地,需要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目前MINIEYE第一代产品仍在测试当中,但据刘国清透露,在明年这个时间点,MINIEYE就将进行批量化生产。届时在迈向国内首家ADAS系统提供商的路途中可谓真正的实现大跨越。(图/文 网通社 徐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