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方面看,丰田很爽快,在新闻发布会上大谈威驰和A车、B车的数据比较和竞争优劣,但丰田没有痛快到底,拒绝说出具体的竞争对手,而是让媒体自己猜。所以,一时媒体的声音乱成一片,有的说是捷达、宝来,有的说是爱丽舍、福美来,有的说是赛欧、奇瑞,总之10—20万元的轿车都被拉出来与威驰竞争。记者认为上述分析的混乱有一定道理。的确,威驰11.5万—19.5万的价格跨度实在是离奇的大,日方的解释也很牵强,说是“经过调查要适应消费者不同的需求”。记者则认为这其实是丰田的“保险战法”,无论市场喜欢高配置的还是中档的还是低档的,丰田先一古脑儿的推上台面,反正今年丰田的任务不过是区区2000辆,索性来一个“订单式生产”,试探中国汽车市场虚实之余,兼顾扩大市场知名度。
坦白的说,威驰本来就是丰田在中国的过渡产品,1亿美元的投入,30000辆的产能,这是历史的产物。事过境迁,在丰田和一汽的大盘子里,天津丰田的威驰顶多是块试金石。所以威驰的价格拉的很开,决不是准备与大众、通用、菲亚特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在检验中国市场的需求。
虽然是过渡,但是也不是说不重视,丰田“做就做最好”的严谨不会允许,否则丰田的牛头标就不可能放上去。而且丰田也相信这句话: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威驰的宣传可谓是不遗余力,请来了张艺谋,用上了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和互联网,可以说是立体作战、全面开花。
威驰的软肋
顶着丰田的牛头标,扛着电子导航等高科技装备,威驰并不具备金刚不坏身,客观的说,威驰和大多数产品一样,也有软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