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卡特彼勒要全力推动战略的实施,以及影响力的提升,实现全胜!带着这种目标,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新任董事长金利文来了。
转播到腾讯微博
卡特彼勒(中国)公司董事长金利文
在过去的2010年,这个“黄血巨人”早早便重归向上轨道,并踏着更从容、更有力的步伐,续写着遥遥衔领世界的故事。
在其全球总部之外的中国,卡特彼勒也迈动着欢快的步伐,一路快进。不过现在,这已经不能让卡特彼勒满足;骨子里,这家已经习惯了“领军位置”与强力成长的企业,正越来越迫切地希望能够把其世界范围内的荣耀与实力,全面移植到这个目前全球最大、最红火的市场。就像其刚刚出炉的年报中所强调的:2011年以及今后更长的时间内,在中国,卡特彼勒必须用尽全力,实现全胜。如今,这场火线重任直接落在了刚刚履新不久的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利文的肩上。
对于中国,这个棱角分明、面容清瘦的美国人并不陌生。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来到过这里,并在此有着不算短的任职经历。时空流转, 2011年初,就在近十年来卡特彼勒发展中最关键的时刻,金利文故地重回,举起了卡特彼勒中国业务的指挥棒。
从比重上看,目前中国市场在卡特彼勒全球业务中并不突出;“但谁能说中国这个战略重地,未来不会成为卡特彼勒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呢?”对此,金利文通过反问,向行业传达着中国市场在卡特彼勒未来战略中的“要塞作用”。带着这种期待与重托,上任以来,金利文几乎一刻没有停歇过,不停地把来自卡特彼勒总部的、事关中国业务的战略、决策,以一种更“中国化”的节奏与方式,直接且高效地转为中国市场中的实践。“多年拓展,让我们对中国市场已经有了深入而系统的了解。以此为基础,卡特彼勒的中国战略已经最终确定成型。现阶段,战略的执行和推进才是卡特彼勒中国业务发展的关键。”对此,金利文说道。就在不久前的2011年3月,卡特彼勒正式宣布,未来几年将在中国陆续投入10亿美元,用于完善和提升中国业务研发、制造、营销服务体系。
加大力度,重重踩下产能与规模油门,让金利文为卡特彼勒中国业务发展赢得了更多、更有力的筹码;为其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实现影响力、地位的进阶,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在善于提速的同时,金利文的“方向感”也甚为敏锐。曾经在中国、印度等地的任职经验,让金利文拥有很多欧美高管身上少有的“新兴市场亲和力与适应力”;而这些恰恰使他能够以完全不同于国外发达地区的角度和方式,理解中国,应势中国。到任后,金利文为卡特彼勒中国区带来了一股强烈的“市场化”气息。最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卡特彼勒中国区业务员工的考核体系中,用户拜访数量和频次,甚至沟通内容,无一不成为衡量每个人绩效的重要指标。这意味着,在中国区,卡特彼勒的员工可以直接、主动而系统地与用户对接。除了沟通形式上的切换外,在金利文麾下,卡特彼勒更在“与中国市场需求对接的深度以及系统性、创新性”上,进行着尝试和深耕。在最直接影响“中国成绩单”的营销体系布设上,过去两年,卡特彼勒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间不乏全力推动几大代理商合作伙伴,在中国数十个省份,上百个城市全面铺设渠道。2011年上任后,金利文亦投入可以调动的一切资源,通过与代理商一道制定相应针对性营销策略,赋予渠道更大自主权,更多新职能等手段,使已经落地的网点,更深入地渗透于当地用户端。更多的网点,更适应中国市场的销售政策,更灵活的销售方式,让卡特彼勒与中国用户之间的“隔阂”正逐渐“消却”;越来越多的中国用户愈发“亲近”卡特彼勒。“迅速、直接、全面、深入中国市场和用户,当然还有和全球影响力相匹配的中国市场地位,这些才是卡特彼勒中国业务真正想要的结果。”对此,金利文毫不掩饰地带着美国人特有的自信说道,“从我再度踏上中国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市场,我们卡特彼勒,是时候而且非常有必要全力、全速开进了。只有这样,未来卡特彼勒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借力中国发展,实现融贯中国与全球的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