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汽车厂家都会推出一款能够诠释品牌魅力、展现独家技术和具有领袖气质的旗舰车型,这种王牌车型通常具有非凡的硬件实力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奔驰S 级轿车一直是最符合这种元首级身份的不二之选,“汽车发明家”的最新一代旗舰作品毫无悬念地又一次震惊了世人。
奔驰 S 级从 1951 年登上历史舞台,已经发展到了如今的第12 代 W222 车型。过于久远的初代车型和中代车型由于中国市场的发展较晚而未能在我国掀起波澜,现在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最老一代奔驰 S 级无外乎第 8 代 W126 S 级和一举为奔驰奠定“大佬”身份的第 9 代 W140 车型。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宝马、奥迪、雷克萨斯等豪华品牌也步奔驰后尘将旗下的旗舰车型纷纷引入中国市场。在与竞争对手的比拼之中,虽然第 10 代 W220 和第 11 代 W221 车型市场表现并未疲软,但是奔驰 S 级最初给国人带来的惊艳与震撼却难免减弱了几分。正当人们纷纷猜测坐拥行政级豪华车“江湖大佬”地位的奔驰是否将要步入暮年之时,德国巨匠通过新一代 S 级的几张官图便将人们的注意力再一次吸引到了斯图加特。坐看风起云涌,笑看云淡风轻,奔驰通过第 12 代 S 级轿车向世人展示了这家“百年老店”在豪华级行政轿车细分市场的深厚功力。
与其他品牌的旗舰车型不同,奔驰 W222 S 级不是简单地将品牌主力车型拉宽、加高处理之后再配上更高级别的内饰材料和科技配置所诞生的产物,而是从设计理念、呈现效果和细节布局等所有与驾乘体验有关的点滴开始,逐步塑造出超脱于当前豪华级行政轿车形态的划时代产物。奔驰 W222 S 级在外形设计、内饰配置、动力单元等各个方面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最被消费者所称道的后排空间被进一步精雕细琢,呈现出了不亚于飞机头等舱的舒适度。
奔驰 S 级分为 5 座椅布局和 4 座椅布局两种车型,引入中国市场的均为采取 5 座椅布局的版本。与 4 座版本相比,可以收纳展开的后排中央休息区既可以为后排乘客休息办公提供服务,也能够充当临时的座椅靠背,这种车型也更加符合中国消费者对于后排乘坐人数的需求。奔驰 S 级分为短轴版和长轴版车型,但是W222 S 级的标准车型即为拥有 3 165 mm 轴距的长轴版车型,短轴版则是在其基础上缩短所推出的衍生车型,所以 S400L 和 S500L 标识中的“L”并不是为了刻意满足中国消费者所推出的特殊车型。
奔驰 S 级的后排右侧座椅被国人称为“老板椅”,该区域的乘坐感受也是 W222 S 级的重中之重。在这块给“大人物”准备的空间内,无论是此次参加测试的 S400L(豪华型)还是目前国内的顶配 S500L 车型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由于配置原因,两部测试车都没有选装后排座椅按摩功能,但是标配的靠背角度调节、后排座椅移动和座椅通风 / 加热功能已经可以满足各种身材的乘客找到最舒适的坐姿。S500L 更是标配了行政座椅,通过一个简单的按键可以控制副驾驶座椅向前靠拢,同时将后排座椅调整为几乎平躺的展开角度。盲目地追求大空间对于奔驰 S 级来讲是不合理的,上乘的乘坐舒适度才是它的追求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效果,S400L 的座椅采用了真皮材料,而 S500L 则选用了更加柔软的 Nappa 皮质材料,配合头枕上柔软的靠垫,轻易间便能在奔驰 S 级的后排营造出飞机头等舱般的舒适惬意,3 165 mm 的轴距使得想要“委屈”在 S500L/S400L 的后排成为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
当把身体嵌入“移动的沙发”之后,门把手控制区上的后排天窗控制键、后窗户窗帘和侧窗户窗帘可以最大程度地为后排乘客提供所需的隐私保护,既可以选择享受一段阳光浴,亦可以打开阅读灯进行日常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用担心车内阅读或者工作会伤害到乘客的眼睛,因为 W222S 级全系的光源均使用了 LED 灯泡,包括拥有 7种色彩的内饰氛围灯。奔驰对于车辆内部氛围的营造一直是它的强项之一,更何况是旗下代表了顶尖技术水平的旗舰 S 级轿车。在营造出自然静谧氛围的基础之上,S400/S500L 展示了内部光影效果的登峰造极之作,光源的布置没有任何突兀之处,并不会对驾驶员的正常行驶和后排乘客的使用需求造成任何困扰。其实对于 W222 S 级的后排乘客来说,最上乘的享受应该是戴上 AKG 代工的耳机,通过收纳于后排中央扶手箱内的多功能遥控器选择欣赏一部电影或者聆听一段音乐,S400L 和 S500L 甚至可以接收到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信号,在车内看电视已然成为一种享受。
目前奔驰引入中国的 W222 S 级共有四款车型,我们选择测试的是比较主流的 S400L 和 S500L 车型,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分别采用3.0 T 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和 4.7 T 双涡轮增压发动机。除了传统的汽油发动机,奔驰还提供搭载 3.5 L 自然吸气发动机的 S400 HYBRID 车型供消费者选择,三种不同的动力单元均匹配的是 7G-Tronic 手自一体变速器。最经典的 S 级——W222 S600 预计将于 2014 年正式进入中国,届时这部旗舰中的“旗舰”将很有可能搭载最能展现奔驰发动机技术实力的 V12 发动机。
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由于不同的动力单元使得 W222 S 级的售价相差接近 85.5 万元,在一些城市甚至需要加价才能购买到如日中天的奔驰 S 级。同样采取双涡轮增压发动机作为动力单元,S500L 的 4.7 T 发动机拥有 320 kW 的最大功率,相比之下 S400L“仅仅”拥有 245 kW 的最大功率,在测试之前便能预测到 S400L 的成绩将会稍逊一筹的结果。实际测试也验证了这一猜测,S500L 车型 5.23 s 的 0~100 km/h 加速成绩非常强悍,这对于一部车身重量达到 2 307 kg 的后驱车来说着实不易。在加速过程中,经过起步阶段的后轮打滑之后,S500L 在顷刻间便释放出 700 N·m 的最大扭矩,同时车身稳定性一直维持在一个高水准。相比之下,S400L 做出 6.52 s 的 0~100 km/h加速成绩就显得比较中规中矩,与 S500L 相差的 220 N·m 在加速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自重为2 171 kg的S400L来讲,这个成绩也属于合格水平。
W222 S 级的内饰完美地展示了奔驰式的专属典雅与奢华
对于日常道路驾驶,无论是 S400L 还是 S500L 都拥有充沛的动力游走在大街小巷。需要注意的是,哪怕 S500L 取得了接近 5 s 的 0~100 km/h 加速时间,它的定位也是一部为乘客服务的行政级轿车,而不是追求驾驶乐趣的性能车,它强悍的动力更多的是作为奔驰 S 级的附加价值而存在,毕竟没有几个消费者购买一部奔驰 S 级是为了体验山路的酣畅淋漓和赛道的激情洋溢。
辅助转向、预防性安全系统并不是标配
正是由于奔驰 S 级的定位更多偏向舒适性,所以 S400L/S500L 更适合温柔稳健的驾驶风格。W222 S 级的油门响应也是不出意外的奔驰式 :偏向迟钝以舒适性为主,同时可变转向比的设定使得驾驶这部身材最为“魁梧”的奔驰轿车时非常轻松,在低速行驶时方向盘力度反馈非常轻盈,整体驾驶舒适度颇高。这种风格在 S400L 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当处于舒适模式下时,动力输出非常细腻,既不会出现汹涌澎湃的推背感,更难以体会到一丝力不从心,给人一种“一切皆在掌握”的充足信心。如果想大脚油门跟后排的老板开个玩笑,它柔和的动力输出都会自动阻止你的恶作剧,哪怕利用拨片手动降挡,发动机传递出的动力依然是不温不火。
动态底盘功能和主动空气悬架使得奔驰 S 也可以很运动
与它的竞争对手相比,W222 S 级的制动性能可能是它唯一的短板。S400L 在时速 100 km/h 下取得的 41.67 m 的制动距离还算与竞争对手持平,而 S500L 在同样时速下做出的 43.78 m 的成绩则或多或少有些让人失望。与同级别竞争对手相比,S500L 的制动距离要超出将近 1至 2 m,这对于奔驰的旗舰车型来说实在有些过意不去。9.35 m/s 的制动速度也比 S400L 测试出的 10.14 m/s 的成绩要差,2 307 kg 的车重可能是造成这个成绩的罪魁祸首。制动成绩的不尽如人意不代表 W222 S 级有潜在的安全隐患。相反,奔驰对于该级别车辆的安全性重视程度是最高的,除了常见的 8 气囊和主动安全系统之外,奔驰还特意为 W222 S 级配备了自适应制动系统、注意力辅助系统、预防性安全系统、夜视系统等多项安全保障配置。在测试过程中我们模拟了路边行人直穿马路、夜间行车、道路紧急制动变线等多个项目,S400L/S500L 在所有项目中均表现优异。当然,上述高科技安全配置根据车型的不同需要进行选装,是否值得为此买单则需要消费者自己权衡了。
新一代 COMAND 系统操作起来比较烦琐
对于售价超过百万的奔驰 S 级来讲,燃油经济性可能并不是消费者格外关注的重点所在,但是 S400L 在 90 km/h 匀速状态下 7.7 L/100 Km的成绩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诚然,超过 2 吨的车重和 3.0 T 双涡轮增压的发动机看上去就不是“省油的灯”,但是作为德系豪华品牌代表之一的奔驰一直在追求进一步降低油耗,实现更加环保的节能减排,这既是一种厂家负责的表现,又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承诺。无论是设计、配置,还是性能和经济性,W222 S 级都毫无保留地将奔驰最新的研发科技和产品理念展示给消费者,这种绝对的自信正是每一代奔驰 S 级所应具有的,帮助其长久屹立于金字塔顶端的秘诀之一。
图注:
精致的内饰做工看似手工打造,实则出自流水线作业
两个几乎连在一起的 12.3 英寸液晶显示器充当了仪表盘和信息屏的功能
音质出色的“柏林之声”将会是全系标配
全新梅赛德斯 - 奔驰 S-Class深度测试数据详见:http://www.carguide.com.cn/ceshi/2014/0319/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