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中小型汽车消费观点中,日本车企始终以“省油”为主导卖点,究其深意,主要是从中国是汽车消费起步阶段的情况出发,以节约型消费为嵌入点,进行的引导消费。其实进行引导消费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厚道的是日本车企们将“省油”的主要原因进行歪曲,归咎其“技术先进”,而回避其更主要的原因---车轻!而且百般狡辩,认为车轻不会对安全造成影响,真是令人可恨;而主流的国内消费者则一叶障目,多年来被日企误导而不觉 实在是可悲。 稍懂物理的人均知道“能量守恒”定理,即当相同质量的物体,考虑相同外力的情况下,运动相同的距离,所做的功一定是相同的,简单的说,所消耗的能量是相同的;由此可知,重量轻的物体,在相同条件下,所消耗的能量就要少。日本的经济性小车省油,是因为日本的发动机技术先进?可是谁看到过皇冠、雷克萨斯、帕拉丁、霸道、英菲尼迪等日本高档车以“省油”作为卖点吗?因为他们料足,和欧美车一样耗油的。 那么车轻是怎么做到的呢?方法之一是车皮薄,这一点已有共识,日企本身也不否认,可恨的是,他们告诉你:我的车子在***碰撞中是5星,同时,车皮薄有吸能作用,于是大多数人就高兴的接受了。可是为什么紧凑型的日本车屡屡在事故中展现不出5星应有的安全效果呢?原因如下:碰撞测试是运动的车体与静止的物体碰撞,其安全性只是片面的。而实际事故中,车子更多的是和车子相碰撞,这时,车体结实的相对安全,车皮薄的则成为对方的吸能“海绵”(注意:是替对方吸能),保护了对方,牺牲了自己。试想一下,铁箱内的物体和蛋壳内的物体碰撞,那个更安全呢?再试想一下,欧美车企难道没有技术将汽车钢板做的这么薄吗?不是,只是因为他们尊重生命,在安全问题上不偷工减料罢了。其实,钢板薄除节约成本外,最大的好处是还能将车子造的更精细漂亮,这是大多数人被其吸引的原因。可是享受汽车生活,首要的是安全,安全没有保障了,还有意义讨论其他问题吗? 减少车体重量的途径之二,是底盘轻量化,底盘轻则造成整体重心上移、驾驶稳定性下降、舒适性差;同时,也造成车体结构不牢固,以前的“广本断裂”事件均可说明这类道理。 当安全漏洞被批驳后,日本车企的代言人竟然抛出了这样的观点来误导中国的消费者:“汽车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撞的。”而且,竟然经常听到国民为他们辩解,于是我晕,既然这样,何不直接使用塑料外壳,成本又低,每年还能换个外壳,多好玩啊。哎,不赚你们的钱,还赚谁的啊? 说到赚钱,日企从中国民众获得的利润应该是全球最爽的了:车轻了,本身材料就省下一笔;车轻后省油了,又被作为卖点,同档次的车,日本车价要高出20%-30%(乐骋 6-9万,同级别的飞度9-12万;凯越11-13万,同级别的卡罗拉13-16万)。哎,国人可怜啊,为了省油,结果先把10年油费的差价送给了日企。以下的账目算给你们,看看是否被日企忽悠了:考虑1.6排量的自动挡车型,欧美车综合油耗约为10-11个,日本车约为8-9个,本人为1.4美系车,主要为市区路况的综合油耗3年来稳定在8个左右。按每年 3万公里、每百公里差2个油的差距计算,每年用油量相差30000/100*2=600升,按每升 5元计算,每年相差费用3000元,车价如果相差3万元,则需要使用10年,才能将3万元的车价省回,值吗?更何况车贵了,每年的保险费用要高点、维修保养费用要高点、皮薄了容易受损维修概率要大点等等,小日本真是精啊(让我想起了以前日本品牌打印机销售的陷阱)。退一步说,有几个人一年能跑3万公里,又何必将有争议的车开10年呢? 我不是愤青,只是为引导理性汽车消费,防止奸商误导大众消 |
小车型消费观被日企误导
汽车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相关文章
释放消费潜力 全链条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发展
一次查缺补漏的升级 实拍起亚2021款K3
引领绿色消费观念 2020中国生态汽车认证出炉
专为年轻消费者打造的入门级SUV 实拍风光500
配置丰富价格吸睛 凯翼炫界能俘获“后浪”吗?
乘联会:促进汽车消费效果明显 5月销量增长1.8%
Z世代的真•年轻是什么?K5凯酷要出来做个示范
湖北省将组织开展汽车以旧换新/下乡惠农等活动
陕西出台多项促进汽车消费措施 鼓励购买新能源
全国人大代表徐留平:应加快破除汽车消费限制
政府工作报告:推广新能源车,增加建设充电桩
天津推11项举措促进汽车消费 哪些值得北京借鉴
降低购车门槛 奇瑞汽车联合中金睿丽发力新零售
推动经济复苏 五菱汽车派发15亿出行消费券
广汽菲克助阵上海新政 指挥官PHEV最高补8000元
8万多的车可以买,8块钱必须省!
关于扩大汽车消费 国务院四部委都说了哪些重点
为促进汽车消费 山西省出台专项奖励政策
商务部:将推动有关地方放宽或取消汽车限购措施
工信部:近期将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政策作出调整
最高可享受6000元补贴 长春市商务局"7"步走政策
消费者买车就得1000元 江西省南昌市购车新政策
商务部“撤稿” 北京新增10万指标只是梦一场?
北京上半年或增10万购车指标 推出郊区专用号牌
广汽本田为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