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名人传记里,尤其是汽车类的人物,本田宗一郎是很有感染力的人。原因是,他有梦想,不靠幸运,崇尚“真本事”,靠自己的本领立身,创立自己的产业,以自己的道德操守赢得他人的尊重。这就了不起了。说他是草根英雄,却胸怀大志;说他是企业家,却有哲人的智慧;说他是开明绅士,却与技术厮守一生。有人说他是“日本的福特”,称赞他的公司是“日本的宝马”……
在本田没有进入中国之前,不少人就知道这是
一家靠研究生产摩托车起家的公司,民间对本田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总是有点夸大或神秘。因为中国需要励志,不仅是年轻人,行业也是如此。其中有关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书就很多,同样的故事被演绎成像民间故事,广为留传。这种现象成了上个世纪末叶中国社会转型的一道风景。
在众多的名人传记里,尤其是汽车类的人物,本田宗一郎是很有感染力的人。原因是,他有梦想,不靠幸运,崇尚“真本事”,靠自己的本领立身,创立自己的产业,以自己的道德操守赢得他人的尊重。这就了不起了。说他是草根英雄,却胸怀大志;说他是企业家,却有哲人的智慧;说他是开明绅士,却与技术厮守一生。有人说他是“日本的福特”,称赞他的公司是“日本的宝马”……
他的故事成了精神,化作了一个企业的灵魂。
宗一郎说过,他后悔以他自己的姓为公司的名称。他认为,企业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人所有的。他要比比尔盖茨想通得早,早就把自己的企业交给了外姓人来管理,甚至做出决定,不让自己的亲属进自己的公司。他的决绝,更像是布道者,却又像是个殉道者。他的许多言行举止,成了企业管理和经营的哲理,超越了自我的精神路标。有人总结,本田之所以与其他公司有不同之处,恐怕就是与宗一郎崇尚技术立身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的缘故所至。故在日本,本田始终以他独立的姿态,鲜明的个性保持在业界的竞争力,受到了人们的尊重。2000年,在外来资本大肆入侵日本汽车业时,也只有丰田和本田两家守住了自己的城池,而且大举进军欧美市场,并博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据此,我曾采访过日本的汽车界,他们对本田这样一个并不大的汽车公司能在海外汽车重镇创下很好的业绩,赢得不错的口碑感到欣慰。
在海外,本田雅阁成为畅销车已经不是新闻,就连二手车也炙手可热。产品的商品力是无声的广告。雅阁的成功是否在证明宗一郎的“技术主义”似乎已经转变为一种人格化的产品。用美国消费者的话说,产品就是最好的活广告。本田孜孜不倦的追求改变了世界对日本车的看法。
同样,本田是以摩托车的名义在中国搞了多家合资企业,有了名气,以致后来也分不清真假(生产与仿制),遍地开花。但染指轿车应感谢广标失败提供的机遇使其名气大振。它的神奇是把一个倒闭的公司拯救过来,在陈旧的厂房里生产出上乘的汽车,并成为中国车企中赢利最好的公司,连续多年保持领先。令同行羡慕不已。而广州人觉得自豪的是,是本田改变了广汽的命运,重又恢复了自信,但低调的本田并没有居功自傲,依然谨慎,用产品说话。他们说,“变化的是市场,不变的是追求”。
从修理摩托车到研究摩托车再到研发汽车,本田可以说是研究技术出身的公司。它的发展历史就像一部汽车技术的成长史。2006年我应邀到日本采访本田本部。他们向我介绍的除了各种研发的汽车之外,还是汽车,无论是赛道还是试车场,甚至是在技术中心,从高科技的新燃料汽车到最新的微型车,从多功能汽车到普通的家轿,都把技术的原创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的研发技术手段和硬件设施要远比他们的生产工厂先进的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位于东京郊外的本田工厂是一个非常局促的老工厂,整座厂房是螺丝壳里做道场,设备和机器都显得陈旧,作业环境狭小,但并没有影响高效率的运转。我注意到,工厂的门脸不大,门口没有宽裕的停车位,但整洁划一,处处有序,就连贵宾接待室也是极为普通。但是,他们的试车场地和检测设备则是到了“奢侈”的地步。可以说,目前国内车企还没有这样先进的试车场。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