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水浒传》里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日本丰田总让中国人感到吃惊。
前几年,人们还一直抱怨丰田,对中国采取出口导向战略,整车只要卖得出就不在当地生产,把本土生产作为克服贸易摩擦的一种对策。丰田人默默,没有辩解。
前几年,中国人还暗地嘲笑丰田,在天津只投资1亿美元建整车厂,生产能力仅3万辆,太小气,并由此怀疑,丰田不愿在中国建立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丰田人也默默,没有说明。
当中国人对低调的丰田逐渐失去兴趣的时候,丰田却在1月之内爆出3个信息,让人吃惊。
先是突然亮相的T—1,丰田在中国推出的第一款合资车。它在北京车展上一露面,就迎来了满堂喝彩。这款车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设计开发的,运用了许多世界领先技术。丰田告诉中国消费者,在中国市场上,T—1没有竞争对手。如果说中国轿车还在追求与世界同步的话,那么T—1使中国产轿车一步到位、领先国际。不少日本人看到T—1后,也吃惊地说,这不是他们想象的经济型轿车,而是带有经济车烙印的高级车。
接着是突然签约的“一汽天汽重组”,表面上与丰田无关,但丰田董事丰田章男在签字仪式上的出现,表明了人们的猜测:一汽看中的,是与天汽有合作关系的丰田,一汽与天汽重组,使一汽获得与丰田合作的机会,同时也为丰田提供了一种在中国市场迅速扩张的可能。
仅仅过了几天,“突然”又马不停蹄地出现在日本媒体上,日经BP社发表了《丰田联手一汽日本汽车决战中国》的文章。文章称:丰田即将与一汽达成包括合资生产在内的全面合作协议。又有消息说,双方将在吉林省长春市设立合资公司,于2005年初生产皇冠牌轿车,首期产量定在年产5万辆,2010年之前达到年产20万辆。合资公司除了生产皇冠轿车之外,还将为一汽轿车公司的红旗轿车的二代提供新的换代产品。
此外,丰田的子公司————日野和大发,也与一汽加紧进行合资生产卡车和商用车的谈判,长春可能成为丰田在中国的大型生产基地;今后,为配合整车厂的生产,丰田集团下属零部件配套厂商也将加快在长春近郊投资。
这些信息使记者想到了丰田公司的经营传统:后发制人。丰田的一些经营伙伴或对手就曾形容过丰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美国市场如此,在一衣带水的中国,丰田也是如此。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许多人都认为,和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相比,日本丰田的中国步伐明显偏慢,当大众占领了中国轿车市场的半壁江山、通用上升势头咄咄逼人时,丰田还在苦苦地寻找合作伙伴、艰苦地谈判。当大众、通用的合资企业已开始进行第二代、第三代合作,丰田的合资车还在设计室里来回更改,因此,有人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情况不会出现在中国了。
丰田也曾懊悔比大众晚到中国十几年,失去了发展先机,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丰田会长奥田硕曾说:“大众在轿车生产方面在中国市场上领先我们不止一步。我们除了全力以赴之外,没有其他办法。”据悉,20年来,丰田一刻也没停止对中国市场的调研。在情报搜集分析上,从新车市场到旧车市场再到信贷市场,可谓事无巨细,可以说国内每一次和丰田车有关的市场举动,哪怕中国的合作方“不屑一顾”,丰田公司都“倍加关注”。
事实表明,丰田制定了不同于大众和通用的中国发展战略,虽然整车合资厂成立较晚,但丰田却快马加鞭地进行了零部件和人才上的准备。
丰田先后投资近500亿日元,在天津、沈阳、成都等地建立了53家合资合作企业,其中大多数是零部件企业,此外还有74家维修服务及零部件经销网络。
“丰田生产方式”,是丰田在全球竞争中获胜的“杀手锏”。为保证在中国的成功,丰田和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合作,在沈阳建立技工培训中心,并派出大批技术管理专家,到合资企业、技工学校传授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期将丰田生产方式之精髓灌输给中国工人和基层管理者,以确保整车可与日本国内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同一标准、同一质量。
记者曾采访过丰田金杯技工学校,校长告诉记者,丰田对人才的培养非常严格,其教学计划细到每一天每一小时应该进行哪些内容。为了适应丰田的教学模式,丰田专家要求:教学以外的活动都要为教学开绿灯,决不容许任何事情影响教学的进行;对教师异常严格,前期技工学校所有的老师都要到日本研修,从基本功到三年教学的全部课题,都要在日本专家的指导下做一遍。
丰田认为:“无论在日本或是在中国,世界上任何企业都在为生存进行着殊死竞争,企业员工素质的优劣,越来越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可以肯定地说,企业生存的基础在于人。”
丰田人埋头苦干着,默默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春天,等待着发力的时机。如今,时机到了,丰田自然不会错过。讷言敏行的丰田社长张富士夫说:“丰田在中国整个事业今天才真正开始,我们将以市场占有率10%为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