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不作声、放眼长远的日系零部件厂家,在整车厂进入中国之前,早早地来为整车厂入华做铺垫,而在本土化上,更比欧美早得多,形成了今天在中国市场强大的竞争力
钢材涨价,把各个链条上的利益群体拉得更近了,是市场因素还是合资纽带的关系?日本媒体日前传出消息,丰田汽车与其汽车钢板供应商新日铁,将有可能达成汽车钢板涨价3成的协议,如果此事成真,由于新日铁是中国宝钢的合资伙伴,此番涨价将直接影响到宝钢,进而影响到宝钢的汽车客户。
这并不是本文要讲的,本文要说的是,通过新日铁-宝钢链条,来看日本汽车零部件体系――当日系汽车在中国市场昂首阔步的同时,其零部件体系是如何独具慧眼,先零部件后整车,逐渐“压制”欧美而独行天下的,而在这个由日系和德系所主宰的主流供应体系诸环节中,远离配套体系的中国零部件所要做的,以及在中日关系将极大改善的今后,中日两国汽车更加广泛的合资合作过程中,中国如何壮大自己。
不要说新日铁基于和宝钢的合资关系,在新日铁涨价时给宝钢及其汽车客户带来的急速连带效应,由于在主流配套领域,日系零部件相当“霸道”,就是日系零部件哪怕稍微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对中国汽车和零部件市场造成地震。
因为日系零部件企业供应的对象,除了日系厂家外,德、美等车系概莫能外,把触角伸向了中国市场的各个车系和市场角落,由于牢牢掌握着大多数主流厂商的配套供应,日本零部件甚至在态势上超过整车的表现,已经表现出来了超过过去的德国、控制中国汽车市场主导权的趋向。
商务部一位研究员和记者聊起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现在和将来时,他并没有过多地称赞日系车良好的市场态势,谈论更多的,是这些表面很风光的整车厂商背后的日系零部件业。这位人士认为,像电装等默不作声、放眼长远的日系零部件厂家,在整车厂进入中国之前,早早地为整车厂入华做铺垫,而更比欧美早得多来做本土化,形成了今天强大的日系零部件业,为日系车在全球攻城拔寨,给予了足够的底气。
事实上,相对于欧美主流车商,日本多数零部件厂商来华并不早,电装、KMAC、NGK、等,和德国博世相比,来得更晚,所以起步的发展并不是很顺畅。2003年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才成立,成为电装管理中国业务的公司,早一点来的NGK,和电装一样,由于主要向日系主机厂提供支持,初期是远远落后德国的,但是,日本零部件有长远眼光,不急不躁,体现了强劲的后发优势。
在解读日系车在全球、在中国市场锐意进取的态势时,作为后起国家,我们不得不赞叹日本零部件业在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中国汽车要想高质量、跨越式地发展,零部件领域得不到切实的进步,将会长期受制于人。
日系天下
据统计, 目前在中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估计有500 家,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
从2006年的统计来看,生产汽车零部件的跨国公司2006年上半年在中国的投资额达到130亿元,投资领域涉及发动机、底盘、变速箱、汽车电子元件等。其中,德尔福等企业在国内新成立的基地90%以上属于独资企业。同时,跨国公司在寻求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的过程中,开始采取措施对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行控股。
众多外资争夺中国零部件市场,而由于日系车不断攀升的进取态势,日系零部件更加被业内看好。
据权威资料预测,日系车在中国2010年市场份额将达到38%,逼近4成,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除了将成就整车厂商外,配套的零部件厂商恐怕是第二受益者,其中,丰田、本田等日系车最大的零部件配套商,无疑可获得更大的机会,比如电装,这个位列全球第二的零部件巨头,将为日系车未来在华的更大发展保驾护航。
在中国,也许电装的知名度远不及博世、德尔福甚至法雷奥,爱信也远比不上博格华纳的美名,但它们的力量往往被低估。其实,日本电装早在1994年就进入中国,在烟台成立了第一家合资生产企业,经过10多年的事业拓展,目前电装在国内设有生产公司、销售公司以及技术中心等共计24家关联企业,建立了销售、售后服务体制和生产供应体制。电装重新制定了在华2010年发展目标,在华销售达1500亿日元。
实际上,电装在中国的稳步发展,除了和日系车的快速增长有很大关系外,5年来和中联汽配的精诚合作是主要原因。
自2002年以来,电装和中联汽配合作,在汽配流通行业率先按照连锁经营模式在国内建立销售网络,打造国内最早的连锁经营模式,创建了纯正的售后体系,迄今为止,中联汽配已经在国内各省市建立直营、加盟连锁专卖店达到50余家。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