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销量增速的放缓不可避免地传导到汽车零部件行业。2012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增速放缓、业绩下滑。雪上加霜的是,在受到国内整车行业拖累的同时,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进一步受到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威胁,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生存日益艰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技术提升成为国内零部件企业实现突围的关键。
增速放缓 业绩下滑
受累于整车行业的增速放缓,零部件行业在2012年陷入了增速放缓、业绩下滑的困境。
增速方面,以发动机行业为例,2012年我国全年累计完成产销1753.81万台和1752.59万台,同比分别增长了4.90%和3.27%,而柴油机市场的冷淡则拖累了整个行业的同比增幅。
业绩方面,根据Wind数据,在汽车零部件板块57家上市公司中,前三季度净利润出现同比下降的上市公司多达37家,更是有多达21家上市公司出现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双下降。从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已经发布的2012年业绩预告来看,多数上市公司业绩出现大幅度下降,西泵股份、银轮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跌幅区间在40%-80%。
内忧尚在 又临外患
“整零矛盾”一直是汽车行业的老话题,2012年汽车销量的增势趋缓,整车企业盘剥零部件企业的事件更是频繁发生,一些整车企业漠视零部件企业利益,过度和无序索赔现象愈发增多,零部件企业生存压力剧增。
随着汽车零部件行业增速的放缓和业绩的下滑,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一系列顽疾再次暴露出来。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整体效益差,国际竞争力低下;产品结构不合理,低附加值产品居多;研发投入低,自主研发能力低下;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较低等。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则反映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管理水平的低下。
除了内忧,更有外患。2012年,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进一步加大了在国内的布局,投资建厂动作不断。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进驻,虽然能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带来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有利条件,但其对国内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在技术和市场份额方面的抑制作用也十分明显。另一方面,贸易摩擦的增多也给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不小的挑战。2012年9月17日,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申诉,指控中国为零部件出口提供补贴,而这已经是美国在2012年针对中国汽车相关问题的第二次投诉。
技术提升才是出路
广发证券研究报告认为,汽车行业仍然处于周期调整的中场。在能源安全压力下,汽车刺激政策难以期待,低速增长、结构调整是汽车行业未来的主旋律,只有具有核心能力、良好商业模式、提前主动调整的公司才会有好的表现。而零部件企业大多数企业谈判能力类似于经销商,在与整车厂博弈的过程中,缺乏议价能力,配套价格下跌对其盈利弹性的影响可能大于销量。
面对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技术提升成为众多企业寻求突围的关键。
2012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了海外并购的力度,进军国际高端市场,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一年间,宁波华翔、四川波鸿集团、潍柴动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公司动作不断,而海外收购的目的无不是认准了目标企业的先进技术。
另一方面,国内零部件企业纷纷加强了技术研发的力度和投入,以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2012年,江苏超力研发成功了BSG轻混动力起停装置,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收获颇丰;潍柴动力自主开发的重型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系统ECU,则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