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宝马这个品牌,很多人都会想到蓝天白云的标识以及宝马车出色操控性能。这个结合了德意志严谨的制造工艺和巴伐利亚热情的品牌无疑是很多人心中梦寐以求的,但是你可曾想到,宝马在诞生之初是纯粹的军工品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宝马的军工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蓝天白云”最初的样子。
工程师二代建飞机厂,伟大的品牌靠模仿起家
提到宝马的创始人可能大家会有些陌生,早在1910年,古斯塔夫·奥托就在德国慕尼黑成立了奥托飞机制造厂,为普鲁士军方提供飞机。看名字也许你已经发现了些端倪,和所有的某二代一样,古斯塔夫的父亲正是四冲程发动机的发明者尼古拉斯·奥托,在机械方面古斯塔夫·奥托完美继承了父亲的基因。
在1916年3月,古斯塔夫和新的股东一起在巴伐利亚成立了新的飞机制造厂,名字简单粗暴就叫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Bayerische Flugzeugwerke),正是拉开了宝马百年传奇的序幕,这时的名称和我们熟知的“BMW”只差一个字母。对于宝马来说,另一块重要的业务—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Bayerische Motorenwerke)于1917年成立,专门制造飞机发动机,我们熟悉的宝马“蓝天白云”logo正式诞生。
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成立的时候,正值一战如火如荼,飞机被交战双方大量投入战场,惨烈的战争推动航空工业飞速发展,甭管是造飞机还是造发动机,宝马都能拿到军方源源不断的订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宝马开始崭露头角,1917年5月,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推出BMW IIIa发动机,这型发动机在设计上参考了梅赛德斯公司的Mercedes D.III发动机,直列6缸的结构、水冷系统都如出一辙。
从外观和马力来看,BMW IIIa和Mercedes D.III区别不大,但是BMW IIIa发动机独创的高空化油器成为制胜关键,这个化油器通过海拔高度的变化改变进气量,保证发动机在高空域时仍能保持全马力输出。这一技术不仅领先了梅赛德斯公司的设计,更让装备了这款发动机的德军福克D.VII战斗机完胜英、法等主要对手。一战中的王牌飞行员恩斯特•乌德特在战后说过:毫无疑问BMW IIIa是战争结束前最强大的发动机,只可惜它出现的太晚了。
分分合合,宝马发动机大规模装备军队
随着一战的结束,《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不得拥有空军,没了订单的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和发动机制造厂不得不合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不过这一纸条约彻底改变了德国人的生活,作为战败国巨额的战争赔款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宝马的工程师们也希望能有个机会东山再起。于是在1926年,原本合为一家公司的宝马,又分成了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公司和发动机制造公司。
在1927年,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公司迎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人物,威力•梅塞施密特,他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飞机设计师之一,在二战中掌管着德国最大飞机制造商之一的梅塞施密特公司。梅塞施密特公司和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关系紧密,前者正是由后者在1938年重组而成,而此时的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仍然存在,可以说宝马孕育了两个全世界知名的航空公司。
分了家之后,公司还得发展,宝马为了应对迅速升温的航空市场而推出了适合民用市场的星型发动机BMW-132,这型发动机仍然不是宝马原创,不过这次学的不是梅赛德斯了,而是大洋彼岸美国普惠公司生产的型号为R-1690黄蜂发动机。星型发动机的特点是采用风冷,气缸围着曲轴呈环状排列,早期则是以单排7缸和9缸为主,后期则为双排的14缸、18缸。在之前的几期栏目中介绍斯巴鲁和三菱的时候对星型发动机作出过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前的文章。
往期回顾↓↓↓↓↓↓↓↓↓↓↓↓↓↓↓↓↓↓↓↓↓↓↓↓↓↓↓↓↓
由于采用风冷的方式以及较短的曲轴,星型发动机结构比直列和V型发动机紧凑很多,并且由于不需要冷却液,从而拥有更轻的重量。由于结构紧凑,星型发动机的被弹面积也比同时期的V型发动机更小,虽然宝马在研发星型发动机之初并没有把军方的需求排在前面,但是正因为星型发动机的这些优点,使它在战斗中拥有比较高的可靠性而被军方看中。
对于这一点来说,太平洋战场上的交战双方—美国和日本的舰载机也都采用星型发动机,一来是因为在海上淡水太宝贵,二来是由于星型发动机不用像水冷发动机那样担心冷却液泄漏而造成发动机罢工, 因此即便是被打坏了一两个气缸,采用星型发动机的战斗机大多还能飞回到航母。而水冷发动机一旦被打坏气缸,同时也伴随着冷却液泄漏,多数情况下只能迫降,在欧洲战场上迫降点还相对好找,在海上作战就完全不行了。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