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油价上涨日本汽车强势出击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搜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20 10:19:21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原油的交割价格在逐渐的回落,但一切还会回到油价没有上涨之前吗?(2007年8月份的时候,国际原油每桶的价格在75美元左右)有关此事的争论正在开始,但很难有一致的说法。这主要因为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注脚是房利美刚刚公布了第二季度8.21亿美元的亏损额,这直接导致某些东西的不确定性。同时,美元遭遇到了信任危机。加之各种地缘政治的因素,全球经济普遍看淡。无论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经济遭遇周期性调整的时候,它们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已经造成。按照普遍的看法,至少到2009年这个行业不会出现好转。

对中国汽车而言,在这次的大变化中,它第一次与全球市场联系的如此紧密,可以佐证的是在2008年5月份开始,中国汽车出现了与全球同步的下跌趋势。在6、7月份,中国汽车业跟随全球市场的进一步变化而变化。这说明了中国汽车的国际化程度。当然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全球其他市场的波动之中。

两者对比可以发现的是,在这一轮的调整之中,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日本汽车表现的非常强势。在美国市场,丰田在2008年上半年超越通用汽车,本田、日产、马自达等汽车公司在美国的诸多汽车公司出现销量下跌的时候,也表现出相当的竞争力。据《日经BP》的统计,现在8家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达到43.2%,而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的份额为43%。日本汽车第一次超越美国汽车。虽然这一数字体现的并不是非常明显,但美国汽车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0.2%便有更多的意义。

在中国汽车市场,以中高档轿车而言,丰田的凯美瑞系列轿车、本田的雅阁系列轿车在这一细分领域具有足够的统治地位。现在的状况当然还会出现较大的变化,但这至少说明了在全球都非常关注的中国市场,日本汽车正进一步体现出了他们的实力。(当然,这与民族主义情绪没关系)。

或许,现在整个市场的状况是偶然的,但如果将这些状况与1970年代比较起来,那么它具有某种必然性,这与日本汽车的操作方式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法长将一汽丰田的成功进行了总结,这就是业界称为的二轮定律,即商品力和营销力。以现在的情况判断,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是共性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个人认为,这一轮日本汽车的盛宴中,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1、   日本汽车公司的执行力,这与他们的文化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以丰田汽车为例,它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到2010年左右的公司战略,这个论证的过程非常漫长。有丰田汽车中国公司的高层说,在制定的过程中,各种观点都会交锋,而且有时会比较激烈,但在确定了这样的战略后,他们便会坚定的执行下去。广州丰田凯美瑞在上市之前的定价时也曾爆发过合资双方的冲突,但在确定了价格后,他们非常好的执行了既定的计划。这种执行力是他们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也是其他汽车公司向比较而言较弱的地方。

如果要为这些东西在汽车世界中找到一种根源,可以引用丰田汽车起步阶段的例子。日本汽车的起步阶段主要还是借鉴了美国汽车,当时日本汽车主要承担为美国制造军车的任务。之后,丰田的创始人在参观福特鲁日工厂后,没有完全照搬福特的做法,而是根据自身的特点使用了现在业界称之为“丰田方式”的模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物资和资本缺乏的丰田们没有足够的支撑,他们要想发展下去,只能采用这样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这确保了他们制定的战略能被很好的执行。大而言之,资源困乏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他们的战略与执行情况

2、   在产品层面,本田、丰田等汽车公司能非常清楚的面对市场。以现在中国市场的情况而言,东风本田的CR-V在性价比上未必是最好的产品,但他们非常清楚现在中国的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需求是什么,所以现在的CR-V仍然是供不应求。这种对市场的判断则是很多汽车都在研究的。如现在的大众汽车正在研究美国汽车、日本汽车等。此外,在CIVIC身上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本田汽车在这方面的努力。其稳健的操作是很少有汽车公司能做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的汽车公司存在问题,而是说本田在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个对本田比较经典的案例出现在1990年代的美国,当时克莱斯勒欲寻求复兴,在研究日本汽车的时候,克莱斯勒选择了本田作为研究对象。做出这样的决定后,克莱斯勒的一干人马立刻到达东京。经过一番研究后,克莱斯勒吃从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上学到了一些东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LH系列轿车)。但后来克莱斯勒很快放弃了这些东西。有参与这次研究的克莱斯勒人员说:“如果你没有本田体系中的一部分,你就很难懂得这家公司,你所能做的就是模仿。”这种情况也可以在凯美瑞、卡罗拉、新飞度等产品上得到说明。

 

[1] [2]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