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疫情当前,销量大增 捷豹路虎仍积极寻找突破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通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8-20 7:35:44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疫情前,中国市场就是块风水宝地,尤其高度依赖中国消费者的外资车企。疫情期间,快速恢复秩序的国内相比混乱的国外,成了外资品牌生存的“续命池”。


根据捷豹路虎公布的2020/21财年第一季度(2020年4月至6月)财报数据显示,该财季,捷豹路虎全球累计销量为74067台,同比下滑42.24%。营收上,捷豹路虎在4-6月实现营业收入的29亿英镑。息税前利润亏损4.13亿英镑,息税前利润率达到3.5%。同比收入下降了1800英镑,但是综合疫情因素,捷豹路虎在从负转正。



今年车企亏损已经是大概率事件,捷豹路虎应对迅速,不能从营收赚钱,那么就缩减成本吧,4月至6月,捷豹路虎实现了12亿英镑的运营绩效改善,完成了整个财年目标的80%。并且,企业已经将全财年降本增效目标提升至25亿英镑,将全球降本增效项目(Project Charge+)的整体降本目标提升至60亿英镑。


事实上从捷豹路虎上一个财年(2019年4月-2020年3月)的财报来看,捷豹路虎就表现出稳定趋势,完成销售额230亿英镑、资金储备56亿英镑,在中国市场销售额连续六个月的双位数增长。而又得益于中国市场的迅速回暖,奇瑞捷豹路虎今年4月批售销量环比上升125.54%,同比上升40.99%;5月批售销量环比上升24.20%,同比上升38.30%; 6月的销量也获得了显著提升,整个第二季度奇瑞捷豹路虎销量同比增长约15%,环比增长162.61%。


中国仍是捷豹路虎业绩增长的重要市场


捷豹路虎在中国市场逐步稳定的背后也显示除了该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高度依赖。对于企业来说,中国不仅是一个销售市场,更像是其品牌的避风港,尤其现在国外疫情肆虐,外资企业想要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大展拳脚是有一定难度的。



疫情前,捷豹路虎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据全球总销量的25%-30%,但在疫情期间这一数据已经提升至50%。中国之于捷豹路虎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除了对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的依赖,捷豹路虎对中国还有一定的金融依赖。曾有权威机构预测,由于疫情,捷豹路虎在2020年度的销售额或将下滑15%-20%,那么公司的现金流将面临重大挑战。



据网通社了解到,捷豹路虎于今年6月5日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获得总额为50亿元的三年期循环信用贷款。在此之前,捷豹路虎从未在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融资,这次从中国各大银行借钱,一是润滑企业的现金流,二是对其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投入储备资金。


不得不说中国在捷豹路虎全球布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其国产车型销量占比的不断增加,中国作为捷豹路虎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地位不断加强。


捷豹路虎未来怎么突破?


虽然中国依旧蕴藏巨大增长潜力,但实际留给捷豹路虎的机会有限,企业也深知这一点。


受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影响,中国车市在上半年相对低迷,与普通品牌下跌不一样,豪华品牌的市场出现微增趋势。2020年上半年中国豪华车市场销量达到104万辆,同比增长1%。但在豪华品牌之列的捷豹路虎还不能高兴太早。


对捷豹路虎而言,看似在中国还未有与之匹敌的本土企业。但随着电动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研发实力的飞速增长有目共睹,在某些高精尖领域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现阶段虽然未对捷豹路虎构成大的威胁,但捷豹路虎若不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折戟中国战场也是弹指一挥间的事。


突破点无非两个:第一,加码新能源,尤其在中国市场,不乏一些走高端的独角兽企业,捷豹路虎要结合新能源产品,将品牌影响力最大化。第二,避免盲目产品投放,产品一代一代更新,消费者也在一代一代更新,把当下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企业主要研究的课题。


曾有奇瑞捷豹路虎内部人士表示:必须要通过不断迭代更新的产品矩阵,来充分满足消费者对高端汽车细分市场的需求。



截至目前的捷豹路虎电动化进程里,捷豹路虎只推出了一款也是唯一一款纯电动车型,捷豹I-PACE。但CEO施韦德教授曾经有说过:“自2020年起,旗下所有新发布的车型均将实现电动化,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多电动产品,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动和轻度混动车型。”



疫情使其计划搁置,好在今年对捷豹路虎而言,也算是个大的产品年。7月24日,在成都车展的开幕日上全新路虎卫士正式上市,这款号称“地表最强四驱车”,能够玩出多大水花我们拭目以待,此后捷豹路虎还将陆续推出两款车型,分别为:路虎发现与捷豹F-PACE中期改款车型。



社会发展快,淘汰你招呼都不打,现在的年轻人看到大街上的捷豹路虎仍会得到注目礼,但是再过十年五年,市面上没有足够的产品支撑,产品投放不够充分,想必沦为爱车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是每个豪华品牌都无法接受的命运。


(图/文 网通社 田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