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探三湘秘境--“BMW中国文化之旅”有感

作者:孙广阔 文章来源:网通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8-8 6:37:02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根基,对于一棵树来说,是汲取养分、茁壮成长的基础;根基,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个人发展、成长轨迹的源泉;根基,对于每家企业来说,是人才成长、业务发展的基石;根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是经久不衰、一脉相承的灵魂。


经济实力被比作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那么历史文化积淀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对本国历史文化用客观、发展的眼光来传承和发展,是国家得以长足进步的立国之本。这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可谓是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的起源都是伴随着著名河流水域而生,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湖南同样如此。它位于长江中游,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为湖南。追其历史,是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自此,开启了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湖南”之名。因其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时期,更是因为“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被誉为“芙蓉国”的美名。其境内主要汇集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及其支流,最终汇入洞庭湖、长江,形成了洞庭湖水系。由此围绕在这个汇聚万千水域的地域,自距今5000年前的先民就开始定居生活,与之伴随的就是绵延不绝的湘系历史和文化。


作为炎黄子孙的儿女,也同样撇不清我们的祖辈与湖南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传炎帝神农氏,开创了这片富饶土地得以繁衍生息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在他晚年的时候,为了可以为民治病,排解民众之痛,来到了湖南采集草药,最终仙逝在湖南东部的茶陵。



用“人杰地灵”形容湖南毫不为过,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多达55个民族的居民。在这片多民族、多文明、多元化的土地上,以湘绣、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昆曲为代表的湘南传统技艺、美术、戏剧,和以丝弦、苗族服饰、土家族打溜子等为代表的湘北曲艺、民俗、传统音乐组成了湖南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提到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要有文化自信,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文化自信,并不是一句口号、一个理论名词,它有着深厚的根基,良好的氛围让我们得以去践行。


对于历史文化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后人,我们既要设身处地站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去看待它得以产生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还要回归到现实通过客观辩证的方法去延续传承其生命力。这其中扎根在湖南这片沃土上优秀的民俗、技艺、戏曲、民俗、文化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育人、树人的作用。


自2007年启动的“BMW中国文化之旅”,由初期的捐赠型赞助发展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模式,对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支持从“捐助”转变为“赋能”,摸索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代传承、发扬光大的有效方法。



2016年的“BMW中国文化之旅”,正值该活动十周年,它的足迹踏遍了华夏大地的众多地域,树立了企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典范。2017年的“BMW中国文化之旅”,开启了这个活动的第二个十年的篇章,它将由过去的“走出去”探访活动,升级为一个凝聚社会资源、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持续性公益平台。




相信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到“BMW中国文化之旅”队伍中,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中华民族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