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拜火教马自达 靠三蹦子创造自己的世界

作者:刘可 文章来源:网通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6-20 7:15:42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看标题是不是有点儿懵?马自达怎么和拜火教扯上关系了,你还别说,真就有点关系。你问拜火教是个什么来头?话说这是在公元前598年,由琐罗亚斯德创立的宗教,该教曾经盛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亚地区。它的中文正式名称是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后被称为祆(xiǎn)教、火祆教或拜火教。至于为何在国内翻译成这些名称,是因为该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Ahura·Mazda)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的化身。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代表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所以“拜火教”的名称由此而来。



自1920年东洋软木工业株式会社(马自达前身)创立至今,马自达已经走过了97个年头,距离成为“百年老号”还差三年。虽说马自达自诞生起的第一个十年里,并没有生产过交通工具,但是工艺的沉淀和技术的积累帮助东洋软木在1931年成功转型,至此,马自达开始走上一条“魔性”的发展道路。



马自达为什么不能叫松田



首先要说明的是,松田重次郎是马自达的创始人但不是东洋软木工业的创始人,他是在1921年接手东洋软木工业的社长一职,在之前介绍本田历任社长时我们也简单介绍过,在日本企业中会长比社长大。




说起这时候的东洋软木工业也有一段逸事,最早这家公司专门生产红酒瓶用的软木塞子,而后又转为生产用于隔热的炭化软木板,为企业积累了一定财富。东洋软木工业株式会社于1927年更名为东洋工业株式会社,并于1929年开始制造机械。



究竟马自达是何时出现的呢,这就要说到当时东洋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第一款交通工具了,以今天的眼光看,这台名为“马自达号”的三轮摩托依旧非常好看,如果能给快递小哥配发一辆,既解决了电动三轮车不合法的问题,看起来还更上档次。



很多都会说“松田”这个姓氏的日语发音和马自达相当接近,记得在介绍雅马哈的那期栏目中曾经提到过罗马音这件事,如果把“松田”这个姓氏的罗马音写出来就是“MATSUDA”,这个发音可不便于欧美人士正确读出来,因此松田重次郎找了一个和自己的名字最相近的“MAZDA”作为公司的名称(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文中详细解释)。所以说你得庆幸当时松田重次郎起了个外国名,要不然现在就变成了丰田、本田、松田,你说晕不晕。



三蹦子打天下,摩托车是日本汽车品牌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上文中提到的那个“马自达号”,别说咱们见过的不多,你就是拿着照片给现在日本的年轻人看,他们能认识这个车的也不多,不过这款三蹦子在当时那可是火得一塌糊涂。在马自达号推出的年代里,正是日本经历明治维新之后经济欣欣向荣之时,当时的日本铁路建造里程就已经超过了7000公里,人民安居乐业。但是一种能够连接城市与乡村的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正是这个巨大的“缺口”,让日本内燃机、大发和当时的东洋工业赚了个盆满钵满。



在整个二战前,马自达就只有这一款三蹦子问世,第二款三蹦子直到二战结束后才推出。这款名为GB三蹦子是马自达第二款摩托车,乍看之下和马自达号的区别并不大,但是换装了全新的700毫升单缸发动机,但是它的载重量能达到500公斤。





别以为载重大就只能拉货,GB的在做工方面也是挺讲究的,一体式车把采用镀铬表面、仪表直接镶嵌在油箱上面,单看这一小部分的设计和做工,比哈雷·戴维森都不差,别忘了这可是一辆正宗的三蹦子啊。另外,这款GB三蹦子已经在舒适性上有了长足进步,看这个副驾驶的座位,还带靠背呢!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出马自达三蹦子有多火了,不过下面有一些数据还是能够让我们能够略知一二,截止到1961年马自达三蹦子的年产量就突破了45000辆,日本三蹦子市场中80%均出自马自达之手, 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



马自达三蹦子能成功也不是偶然,人家并不满足于现状,又于1962年推出了日本最大的三蹦子T2000。在T2000的所有型号中,又以1971年款最出名,这款车搭载了直列4缸发动机,排量和名称相同,达到了2000毫升,关键是车长6米,驾驶舱后面有个大斗儿。



T2000的成功秘诀和它准确的市场定位密不可分,为了控制成本,T2000只有驾驶舱是用金属制造的,后面的货仓全部由木头制作完成,外面包裹上金属蒙皮。因为战后的日本材料十分稀缺,特别是金属,因此T2000才使用了大量木材。但是你别小看木头的强度,得益于合理的设计,T2000的载重量能达到2吨。




[1] [2]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