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安定独家》二评 “死守股比”,听听“假想敌”如何表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通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8-5 8:20:24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作者/李安定


死守股比的汽车业朋友,其中的领袖级人物,我们相互认可,相互支持多年。他们是有知识、有阅历、有情怀的中国汽车人。他们自认为,出发点不但是汽车行业利益,而且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底气十足。



什么是国家根本利益?习近平主席最近在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时说:最根本的是要抓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抓住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要坚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和减少分歧。我以为,参与制定,并且遵守全球化、市场化的规矩,才是中国人应有的大国范儿。





即使只看行业利益,中国入世15年了,还死守当年中国汽车业以“幼稚产业”争得的保护条款,以全球第一汽车大国之躯,苦苦哀求国家再给几年吃“婴儿奶粉”的保护,眼看着上汽、广汽、奇瑞、华晨这些80后地方国企,吉利、长城、比亚迪、传祺这些90后、00后自主品牌,在最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壮大,咱们这些50后“头生子”大爷们,还哭闹着再要8年“死守股比”延缓期。真让人情何以堪。


灾难性臆测来自一个虚幻的前提:国家一旦出台法规,放开汽车合资股比的限制。作为“假想敌“的跨国公司立马欢呼雀跃,撕毁合同,买下中方部分或大部分股份,在合资企业中称王称霸,中方任由宰割。于是在“死守股比”朋友的眼里,“放开外资股比后,外方绝对会更加抑制本土汽车企业的生存,一些极端措施也会出现,比如说低价促销、切断供应链、高价收购品牌等,将中国品牌扼杀于摇篮里,对中国品牌形成灭顶之灾。” 危言耸听 借用北京的一句老话儿:走夜路吹口哨,最后吓着了自己。



我认为,在当下的中国,法规允许股比放开,不过是基于更高的国家层面上,履行中国市场化地位,应尽义务的经济与外交考虑, 中国汽车资本结构是否突变,取决于具体合资企业内部中外双方的考量与博弈。


一是合资企业的中方有能力不允许改变股比。 外方即使有增资扩股的冲动,也必须有中方的完全认可。这是企业运营的规矩和制约。如果中方把合资企业看成利润奶牛,不允许股比变更,双方必定还得在合同存续期维持原有股比。


二是外方没有变更股比的打算和能力。 50对50的出资比例,让双方投入和收益基本对等,外方控制着品牌和产品投放的主导权,在更长的产业链上还有溢出的收益。借助中方的政府、市场、人力、甚至互联网新技术的资源,在安定的大环境中平稳挣钱应该是不错的选项。


中国有一句老话,兼听则明。许多明眼人发现,“股比开放”被热议,合资企业的“另一半”——外方完全被缺席,他们怎么想,怎么说,被有意无意忽略,甚至被妖魔化。于是我突发奇想,越过“死守股比”朋友塞给人们的结论,直接听听跨国公司高层人士怎么说。



大众汽车和通用汽车是在全球汽车业名列前茅的大公司,且是在中国市场尚不明朗的环境下,最早进入中国的欧美车企,合资企业业绩卓著,产品被中国消费者广泛认可。


我单刀直入地提问大众集团董事、大众中国总裁海兹曼教授:一,如果中国政府允许股比放开,大众集团会不会像有些人所担心的那样,立即要求在合资企业中增持股份超过50%,从而取得对企业的绝对控股地位? 二,作为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有没有计划,利用技术资金优势打压自主品牌?



海兹曼 说:从原则上说,只要有利于公平、平等竞争的规则我们都欢迎, 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每一个步骤,大众都持欢迎态度;至今为止,我们在华的合资企业中与伙伴的合作非常愉快,成果令人满意。没有中方合作伙伴,大众不会像今天这样成功。我认同你的见解:任何股比上的变动都要由合资双方一起讨论,并达成共识。 对双方来说,目的都是要实现最终的双赢。


他说,股比放开与否,可能与今后新进入的合资企业有更直接的关系,但对于大众与上汽、一汽的两个已经成功运营多年的合资企业来说,任何股比变动的设想,对大众并没有直接影响。至于你所说的关于打压中国自主品牌的担心,我的回答是 NO!NO!NO! 大众在中国既没有这种企图,也没有这种能力。


几乎同样的问题,我提问通用汽车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钱惠康先生:如果中国政府允许股比放开,通用汽车会不会立刻就向中方要求增持股份,钱惠康的回答是:不会。 他说,通用汽车在中国近二十年的成功发展,是与合资伙伴们共同努力的成果。股比永远是双方或多方共同决定的。无论中国的股比政策是否变化,通用致力与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提供优质产品,消费者至上的理念不变。



对于一旦放开股比,通用会不会利用其技术和资本优势,打压中国本土自主品牌?钱惠康回答:近年来,我们乐见本土自主品牌的迅速发展,中国人对于汽车的需求非常多元化,各个细分市场都有发展机遇,竞争机制也已经非常成熟。竞争有利于中国汽车行业,当然包括自主品牌的健康发展,最终将使中国汽车消费者获得更多选择。 这在二十年前完全不可能。


“假想敌”的回答,正式且坦诚。与“死守股比”的朋友们的担心大相径庭。跨国公司不是雷锋白求恩。但是他们以往在中国作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基本可以预见将来的走向。毫无疑问,竞争会更激烈,更加短兵相接,会有自主品牌,也有合资品牌倒下,留下来的汽车品牌才是手握一流产品的好汉。说来有些悲壮:中国消费者乐见其成。


(作者:李安定系新华社高级记者 网通社社长 )


文章标签:汽车油耗轮胎品牌国家汽车惠民补助责任编辑王静亚


福克斯区域8月-文章页对联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