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以领先技术迎接国内TPMS市场爆发式增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8-11 19:23:2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以领先技术迎接国内TPMS市场爆发式增长


保隆汽车电子业务单元总经理助理兼产品开发部经理韩文斌


继防抱死刹车系统(ABS)、安全气囊之后,TPMS(胎压监测系统)成为国外第三个立法的汽车安全类电子产品。目前,美国、欧盟等国家已经出台了TPMS的强制使用法规,与此同时,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相继对于未来几年强制车厂安装TPMS进行规划。与此同时,随着TPMS使用呼声的不断提高,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们也纷纷开始关注该产品,并着手进行开发生产,希冀在未来TPMS这个市场发展起来后,能够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而上海保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虽然TPMS产品在国内才刚刚兴起,但是保隆的TPMS项目已有近十年的发展史了,这源于我们早期在海外市场获取的经验以及掌握的技术优势。”保隆汽车电子业务单元副总经理汪超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讲。他告诉记者,由于保隆早期主要以出口业务为主,一直关注海外市场,因此能够时时掌握国际市场的最新消息。2003年美国出台了TPMS的强制安装法规,然而中国市场对于TPMS有所了解的企业少之又少,公司从中看到可待挖掘的机会,并开始着手从事TPMS产品的研究。此外,长期以来保隆在气门嘴业务上的研究使其对轮胎性能有了较为系统的认知,这对于TPMS研究的切入同样也是大有裨益的。


尽管如此,TPMS作为一个新的产品领域还是有诸多难点需要一一克服。因此保隆开始网罗各类人才,组建研发团队,对技术、工艺层层攻关,奋力追赶已经在这方面掌握了一定技术优势的国际零部件供应商的步伐。汪超告诉记者,保隆早期在TPMS项目上的发展步伐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总是“慢一拍”,直到2006年,公司的TPMS技术上全面建立了整车射频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方向性天线的设计,同时完成了电池微电流控制的设计,在技术上才有了一个质的突破,并以此开始进行小批量生产,并将产品陆续投放到市场上,也得到了来自后市场的积极反馈。此后,公司在产品性能、生产工艺上进行不断完善,自主研发了TPMS的全自动生产线,全线信息化,机器人化 ,将TPMS的产品批量质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同时对客户体验、使用后的情况进行了解,不断积累相关经验,并在以上发展基础上,开始进军配套市场。迄今为止,公司在国内外已经获得了众多主机厂的配套业务,比如一汽、东风、上汽通用五菱、奇瑞商用车、比亚迪客车等等。




[NextPage]

“经过漫长的摸索、研究、实验之后,保隆的TPMS产品已经与国际竞争对手的水平持平,并在国内外获得了多项认证。”保隆汽车电子业务单元总经理助理兼产品开发部经理韩文斌这样告诉记者。他称,截至目前保隆申请TPMS国内专利52项,获得授权22项(包括发明专利3项),国际专利获得7个国家授权。此外,公司已开发的产品先后通过了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和天津汽车检验中心的检验,并获得了美国FCC证书、欧盟EMARK证书以及CE产品认证证书。


韩文斌称,尽管国内也先后有多家零部件企业耗资巨额建设TPMS项目,但是鲜有企业能够坚持下来,市场回报率低是一方面,对产品的理解深度不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胎压监测系统与以往机械产品不同,对于无线传输的抗干扰能力、通讯协议,高速旋转能力、使用寿命等诸多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因此,保隆在过去的几年里建立了全面的TPMS产品质量验证流程和方法,成立了综合性的TPMS实验室,检测TPMS在温度、湿度、振动、腐蚀、密封等各种复杂的环境中的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以保证最终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技术与工艺上的日趋成熟,使我们逐渐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但是保隆针对TPMS的传感芯片的自主研发才是我们未来制胜于国际市场的重要武器。”韩文斌这样告诉记者,在早期经验欠缺时期,保隆TPMS的传感芯片主要通过国外引进的方式获得,2006年以后,公司逐步开发出拥有保隆自主知识产权的MEMS传感芯片,采用了硅-硅键合、各向异性腐蚀、倒V型槽结构等最先进的MEMS技术,如今保隆自主研发的传感芯片已经在TPMS产品上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公司而言,可以摆脱受制于外方的局面,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成本与利润,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随着TPMS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熟知,保隆有望凭借先进工艺与技术成为国内TPMS的领军企业。”汪超表示,虽然国内强制安装TPMS标准尚未出台,但是国内很多合资车企的全球化车型已经装配了TPMS,而很多自主品牌也纷纷开始为高端品牌车选配TPMS。“目前,市场上仅有10%左右的汽车配有TPMS,但我们每年业务的增幅却是可观的,而随着国家对汽车安全的日益重视,相信未来我们在TPMS上的业务将有一个更加快速的发展,甚至是爆发式增长。”汪超最后总结道。


(盖世汽车网)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