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零部件再制造业面临多重瓶颈 认可度不够
|
作者:宗 巍…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8-11 10:54:0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笔者最近从一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了解到,当前这些企业虽然面临的机遇很好,但长期以来行业内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比较突出。随着报废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些深层矛盾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也越来越大。经过梳理发现,该行业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短板。 短板一,回收量不够,制约再制造企业持续发展。一汽冠通汽车回收拆解公司属于国家首批14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笔者日前来到位于长春市南侧的这家公司时,车间里工人正在进行拆解,厂房外面的空地上停放着回收的报废汽车。该公司经理赵猛告诉笔者,公司的设计能力是每年可回收利用8000辆报废车,但目前一年在1000辆左右,“这还是比较好的年景,2010年回收量不到300辆。”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一汽冠通公司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面临“无米下炊”的情况比较普遍。据统计,从1999年至2009年的10年间,我国汽车产量翻了7.53倍,保有量翻了4.33倍,而2009年汽车回收量仅占当年汽车保有量的2.61%,远低于发达国家6%的水平。 另外,政策上的限制也让汽车零部件数量偏小。根据仍在实施的国务院307号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规定,包括发动机、变速器、前后桥在内的“五大总成”必须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生产原料。但实际上,在这些总成中,有不少是可以再制造的资源。这就从政策上造成了再制造企业回收量不够。 短板二,再制造行业秩序混乱,正规企业面临“杂牌军”的不良竞争。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正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来说,回收报废企业的价格一般是按照废铁的市场价格执行。以一辆面临报废的捷达轿车为例,公司支付给车主的费用在1000元左右。而一些缺乏资质的小作坊,则依靠私卖发动机、变速器等总成,获取巨大的利益。 以一辆10吨报废货车为例,因为“五大总成”按规定不能出售,正规企业在拆解后主要靠卖废钢来获益,最多卖两万元,收购价不能超过1.2万元,否则算上成本、税收,就会亏损。但地下拆解厂完全能够以两万元甚至以上的价格收购,因为至少违规出售“五大总成”,就可以大赚一笔,如大货车发动机可卖7000元,后桥就能卖8000元,这样下来一辆车卖到2.5万元甚至更高并不难。 短板三,国内再制造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社会对于再制造行业认可度低,阻碍了该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据介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生产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进行拆解、清洗、检测分类、失效零件的再制造加工或替换、产品再装配,最终经严格测试后出厂进入到市场。事实上,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起步晚,设备相对落后,最主要的还是投入成本太高,单靠企业本身负担压力很大,这导致国内再制造行业与国外同行相比,在技术和质量上还存在不小差距。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即使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示范试点企业中,仍然有一些在使用相对落后的尺寸修理和换件修理的方法,再制造率很低。 同时,由于传统消费观念以及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国内公众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认识程度不够,存在一定偏差,“即便是便宜一半,也不会买旧货”的消费观念非常普遍。这导致消费者对汽车再制造的理解与支持还不够,再制造产品回到消费者手中的还十分有限。 有专家表示,当前要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推进,特别是对当前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私拆滥解现象,应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决取缔不法企业和小作坊式窝点。 吉林省金属回收协会副会长马志忠表示,当前政府各部门对报废汽车进行监管,一般都是采用每年联合打击一两次的办法,不能形成部门合力和持续的打击效果。如果能够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常年在报废汽车路面运营和拆解企业两个领域进行监管,就能使这项工作实现常态化,那样就会对私拆滥解企业形成长久的威慑力。 此外,还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推动社会对这一行业的认可度。很多专家表示,消费观念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能否流入市场的关键一环,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推动更多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进入流通环节,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从而促进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