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客车业出现怪现象 零产量企业生命不息

作者:汪乾 文章来源:中国汽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8-8 18:31: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2011年第8期《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中,有10多家客车企业在今年前7个月里没有生产1辆车。据长期关注和研究客车行业的多位业内人士估计,中国拥有客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数量在100家左右,其中绝大多数规模小、效率低、实力弱且不少已脱离了生产状态。


近年来,政府大力提倡企业整合、结构调整。零而散的客车企业尤其需要通过兼并重组来扩大规模、整合资源。但以宇通兼并恒通为代表的很多客车企业兼并重组的案例大多以失败收场,这也清楚地反映了客车行业兼并重组和产业升级的困难重重。


■ 零而散的客车企业


客车是汽车行业中产销量最小的细分领域,当2010年乘用车产销量以千万辆计、卡车以百万辆计时,客车在2010年度的产销量仅44万辆,减去28万辆轻客的销量,剩下的大、中型客车仅16万辆,其中大型客车近7万辆、中型客车9万辆。


《产销快讯》列出的客车企业,数量有50家之多,重庆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巴士与客车年鉴》主编王健坦言,中国有资质生产客车的企业至少是《产销快讯》列出数量的两倍,数量应在100家左右。如此算来,2010年每家客车企业平均仅生产了4400辆客车、大型客车700辆。


第8期《产销快讯》显示,2011年1~7月,客车累计产量为212189辆,其中大型客车33665辆、中型客车33235辆、轻型客车145289辆,若以100家客车企业平均产量计算,则每家企业7个月里只生产了2100辆客车,其中大型客车330辆。


如此看来,用“零而散”来形容中国客车行业的现状是十分贴切的。


■ 企业产量不均衡


中国的客车企业虽然多,但产量能达到一定规模的却少之又少。《产销快讯》公布的企业中甚至有10多家是零产量,大半年过去了,一辆车也没有生产,等于处在关停状态。与此相反的是,少数客车企业包揽了今年前7个月客车的大部分产量,使得其他大多数企业成为配角和点缀。


以大型客车为例,俗称“一通三龙”的宇通、厦门金龙、苏州金龙和金旅四家企业,今年1~7月实现产量22299辆,占全行业7个月总产量33665辆的66%。单是宇通一家就实现产量9375辆,在总产量中占比达28%,不愧为大型客车行业的劳动模范。而《产销快讯》所列的其余26家生产大型客车的企业总共才生产了11366辆,这里面又有13家,即多达半数的企业前7个月总产量少于100辆,其中3家企业1辆车也没有生产。


中、轻型客车也是如此。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客车的所有细分市场都是几家企业主唱,而绝大多数企业扮演的都是“路人甲”和“路人乙”的角色,有的虽在“剧本”上有名,但从头到尾根本不曾露面,让人着实怀疑这些企业到底是不是还“活着”。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佘振清认为,客车企业数量众多而产量极不均衡的问题,已经是客车行业的陈年旧账了,至今一直没有解决。必须要下大力气对现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促进产业升级,才可能解决这一棘手问题。




[NextPage]

王健很赞同佘振清的观点。“客车业里有些企业规模小、产量低、实力弱,在产品开发、检测试验、质量管理、工艺流程、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很难通过自身力量实现根本改进。”王健说,“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是客车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 兼并重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宇通是我国客车行业的翘楚。近些年来,为完善在全国的生产布局,曾尝试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但结果并不理想。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宇通兼并重庆恒通。据业内人士介绍,宇通本想通过这一兼并打入西南地区城市公交车市场,并取得一个能够向西南广大区域市场扩散的生产立足点,但由于未能处理好盘根错节的地方利益关系,尤其未能在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上与重庆市国资委取得默契,最后以失败告终。同样,宇通在兰州、洛阳等地的兼并行动也没能达到预期目的。


在遇到一连串挫折之后,宇通逐步退回郑州老巢,致力于扩大郑州基地的生产规模。宇通兼并重组失利对客车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政府鼓励汽车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倡导汽车业兼并重组,但与轿车业、卡车业相比,无论是对内重组,还是对外兼并,抑或是合资合作,客车企业都不积极。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