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铃木汽车新雨燕欧洲产 "针尖削铁"背后玄机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汽车中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22 16:32:0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去年,受全球经济影响的铃木,在欧洲市场销售竟下跌了39%。为了对应回暖的市场6月11日,铃木已开始启动生产新“雨燕”欧洲款车型——匈牙利马扎尔铃木公司生产。并在今年秋季在匈牙利上市,随后投放德国、英国及意大利等市场。

新雨燕的欧车背景----是继今年初铃木与大众互换股份交割并决定在印度生产小车-----采取更进一步的'针尖削铁模块化'?但不知匈牙利马扎尔铃木---新“雨燕”欧洲款车型对德市有何深层影响?或许,正是由于铃木加大匈牙利东欧市场的生产调整,才更有利于亚洲印度工厂的炅活布局-----向欧市场的力度和深度?也愈发彰显铃木早期由东欧向西欧渗透的活力及能力?更突出了铃木早年布局东欧的意图?

如从资本和技术体系看,铃木在日系中先后与欧洲的菲亚特,北美的通用,到今年初合资换股的大众,均在日系合资次数与产业调整频率转折期------此时此刻的小巧轻短美;不仅是设计核心,也是全球的战略经营中心----灵魂;

反思:铃木六年前,首度组织中国传媒在日本浜淞总部参观---与日本雅玛哈电子琴共用展品室中,当看到匈牙利总统和铃木修老先生言笑握手在东欧匈牙利工厂投 产下线的照片时-----恰逢东欧风雨飘遥之年,即刻的反应程度,这将对西欧市场产生何种深层影响?背景是丰田,本田均还未进东欧?铃木确先入为主?

如从盈利模式看铃木----2009财年铃木汽车全球净利润同比微升5.4%,3.11亿美元。日本三大汽车商中,除本田外,丰田和日产未能在2008年盈利。但由于新兴汽车市场表现强劲,以生产微型车、小型车为主的铃木公司仍保持盈利。所以,以通常年景分析和超出常规再析铃木----小巧轻短美则又为另一事了?此时,又析老铃木修说的----要学习雅玛哈是以教音乐课为先,再贩售产品的惊人之语!业内认为,在产业转折期国内的企业不妨踏实地学习铃木稳健转型合作的心态?

从产业研发背景---令人关注是SX4是铃木与菲亚特集团合作开发的车型,并分为两驱和四驱;今秋欧洲新“雨燕”动力传动系统采用1.2L排量汽油发动机“K12B”或1.3L柴油发动机“D13A”。K12B汽油发动机的最高输出功率为94PS,最大扭矩为 118N·m,燃效为20km/L。D13A柴油发动机的燃效为23.8km/L。采用了新设计的底盘。车身尺寸为长3850×宽1695×高 1510mm,轴距为2430mm。有3门和5门两款车型,标配7种安全气囊。

从车型延伸看----2005年12月,铃木汽车匈牙利的马扎尔铃木公司生产第三款全球战略车型-全新SX4。并有1.5、1.6、1.9柴油三款发动机供选择。

从新能源搭载转移---去年10月,铃木东京车展上展出了去年十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概念车雨燕插电混合动力车。这是一款靠电力可持续行驶20km的系列混合动力车,当行驶更远距离时,就会起动发动机,利用发电机产生的电力来驱动马达。

从新兴市场扩大利润看-----2009财年铃木汽车净利润同比微升5.4%, 3.11亿美元。与2008财年769.3亿日圆相比上升了3.2%。其中,铃木欧洲市场销售额下跌39%,但受益于中国和印度市场的需求激增,铃木亚洲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4.5%。

从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互相依赖联系程度-----1983年12月开始铃木汽车在印度生产汽车,累计产量已超过了878万辆。印度子公司2009财年的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这一产量比上财年增长了约30%,印证了印度的汽车市场正随着经济发展而急速扩大。2012年春,在印度的年产量由现在的100万辆提高到125万辆。

这终于在铃在北美弃通用又导致2010年初,大众汽车集团以收购铃木汽车公司19.9%的股份。大众汽车与铃木的合作关系让两家汽车公司实现产品组合、并在全球经销网络和产能等多方面的互补,大众汽车与铃木汽车的合作-----在微型车市场和亚洲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上实现巨大飞跃。

而结合未来全球的产业特点------铃木希望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集中资源。这才是铃木欧亚市场技术的最大盈利点?而继菲亚特后,铃木与大众的联手也是新的制造卖点和起点-----也许更少了国人对日系车和德系车间的"口诛"与偏见"之争吧?其实让国人斗嘴在网络漫延传播,从另角度实为厂家背后的"阳谋"?

汽车社会是一个国际性的框架,任何国家社会里的任何事物都是这个框架的一部分;铃木也不例外;

至少,从目前看铃木汽车新雨燕欧洲产最终是扩大东欧对西欧的影响,从而带动亚洲在印度扩产上升;或许还有不同指向的市场内容"玄机"?反观小巧轻短美的铃木,是以何心态了然世界的汽车产业?又岂能一目了然棋在局中呢?

如系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中国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