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丰田能否在“召回门”后蜕变?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报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3-15 14:27:39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一个小小油门踏板引起的丰田汽车全球召回案,正演变为一场越来越无法预计走向的争论,但对丰田公司而言,能否借此实现自身的蜕变也许才是关键所在。

  2月2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10年1号风险警示通告,除了即将召回的7.5万辆国产丰田RAV4,境内可能还有部分存在缺陷的丰田进口车,车主需要留意车辆是否在丰田的召回范围内,如遇车辆异常情况应当立即上报主管部门。

  与此同时,国家质检总局还敦促丰田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保障中国消费者的安全。

  以“脚垫问题”开始的丰田刹车踏板质量事件,终于在经过一年的酝酿之后,终于发展成一场涉及千万辆级别的“召回门”事件。而2月24日刚刚在美国接受听证会质询的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也在被指为“迟钝”之后,开始调动全公司上下积极应对这场庞大的公关危机。

  关于这场被称为“踏板门”的事件,尽管已经有无数技术分析文章,但究竟是供应商的不慎,还是丰田本身的设计问题;是美国政府意图重振本国制造业的“阴谋”,还是丰田在称为全球最大汽车公司的扩张过程中“痼疾”爆发,似乎正成为一场越来越无法预计走向的争论。

  地缘政治下的“阴谋”?

  事实上,在丰田章男宣布赴美参加美国国会关于丰田召回事件的听证会时,就有评论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缓和召回事件升级为美日双方政治紧张的可能。

  日本政府也期待丰田章男出席听证会能够修复因大规模召回受损的形象,日本外相冈田克也(Katsuya Okada)2月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希望丰田能很快重新获得全球消费者的信任。”他还说,“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公司的事情,但我们将尽所能地帮助其渡过难关。因为一旦事情扩大,可能会上升至国家层面上。”

  日本经济产业省及国土交通省大臣也公开称赞章男的决定,指出丰田章男应该利用这次机会安抚因召回事件而大为恼怒的消费者。

  前丰田集团职员、现任日本经济、贸易和工业部部长的直岛正行(Masayuki Naoshima)更直言,“我们不应该把这将事上升至日美之间的政治事件。”

  这些政府官员的种种表态背后,其实都直指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对丰田汽车在此次召回事件上的迟钝以及处理方式表示不满,担心其会影响到整个日本制造在海外的口碑;另一个重点则无不指向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后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下,美国政府在丰田召回事件上的态度显然让日本方面担心。

  对这种所谓地缘政治下的“阴谋论”,常见的解释是,纵观美国曾经出现过的汽车召回案例,丰田此次油门踏板问题的召回虽然数量巨大,也可能存在隐瞒的情况,但并不能算最严重的事故。

  而美国政府在此次召回事件中的态度却颇值得玩味,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力介入与推动,甚至北美“三大”汽车公司都推出了针对丰田用户的优惠政策来抢夺消费者。

  更加容易引人联想的,是在金融危机后,美国汽车工业的大衰退背景。不仅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经历了破产重组,包括福特汽车在内的众车企都纷纷收缩规模,剥离大量不良资产和品牌。

  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张马林就表示,美国政府此举多少有些冠冕堂皇。“美国政府在此特殊时刻的举动不免让人产生种种联想 ,或许正在‘暗自窃喜’。”

  一些汽车分析师也认为,美国市场从召回事件中受益最大的将是福特、通用等美系车企。一个佐证是,受召回事件影响,丰田1月在美销量同比下降16%,首次月度销量跌破10万辆关口,而1月通常是美国汽车销售的“旺季”。

  丰田最不希望看到的竞争对手福特和现代汽车却“渔翁得利”,销量均增长24%。日产汽车和通用汽车从丰田“窘境”中也受益,销售分别增加14%和16%。

  从脚垫到设计的“进化”

  不过,更普遍的观点,或者说从丰田此次召回事件的发展脉络来看,即便美国政府和竞争对手真有“暗算”之心,也是丰田汽车自身在事实上提供了这个“被攻击”的机会。

  在丰田召回案愈演愈烈之时,一个有趣的对比是,其他汽车厂商却没有“避之不及”,反而不断有新的召回案发生。如日产、铃木和大发也在2月25日宣布汽车召回。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召回事件多数都为电缆、开关件等无关安全的小件。日本交通省也表示,,三家公司的此次召回并非不寻常事件,因为交通部每年接到的汽车通报通常有300起。

  事实上,汽车召回事件在行业内可以说是一种常态,不仅每年在各个国家的召回案数量和召回车辆的数量庞大,期中厂家主动召回的比例也往往占到大多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汽车召回制度也是汽车厂商表现“负责任”态度的一种方式。

  但丰田此次设计刹车踏板的召回却有所不同。早在2009年丰田和美国产品安全部门曾经宣布,因油门踏板存在安全隐患,丰田汽车公司决定从美国市场召回约426万辆汽车。

  据报道,整个事件的起因是美国有关部门收到多起有关丰田汽车无故突然自动加速的报告,包括去年8月,美国一辆轿车发生事故致使车上4人死亡。其中一些事故原因被认为与油门踏板被脚垫卡住有关,被媒体称为“脚垫门”。

  从最早这种“驾驶席脚垫卡住踏板”的解释,到后来表明是零部件供应商CTS公司生产的加速器脚踏板有可能出现问题。而如今问题的焦点则越来越指向丰田公司本身。美国最大的汽车保险商State Farm更是早在2004年就向监管部门通报了丰田汽车可能存在隐患,

  尽管丰田公司仍然否认其产品电子故障应该为数起非人为加速而造成的事故负责,但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瓦克斯曼(Henry Waxman)以及下属调查小组负责人司徒帕克(Bart Stupak)表示,丰田公司近日就其召回事件所发表的公开声明,存在误导公众的嫌疑。

  快速扩张的“隐疾”

  尽管目前对这次丰田汽车突然加速的事故原因仍无官方的定论,但随着美国政府的调查逐步深入,越来越可能得到揭示。但更值得玩味的则是丰田在此过程中的态度。

  美国广播公司(ABC News)2月23日发表文章称,丰田汽车因出现突然加速问题而导致的“召回门”事件的罪魁祸首可能并非是加速机制失灵,而是引擎控制元件出现的电子故障。但这一猜测目前还未得到官方的证实,有待进一步调查。

  美国广播公司在援引美国南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爱德华分校(Souther Illinois University at Edwardsville)汽车科技学院教授大卫·吉尔伯特(David Gilbert)的话报道称,可以模拟出这些汽车突然加速而出现的控制器短路效应,这些控制器短路可能是由于机器潮湿、磨损以及这些综合因素所导致的。

  尽管这篇报道很详细的披露了这个推测的各个细节,但专家认为还是应该眼见为实。ABC News在进行现场模拟后发现事实确实令人震惊 。

  事实上,此前也有报道认为“踏板门”的原因可能不止是丰田所说的供应商问题,而可能存在油门电磁阀的电磁屏蔽问题。但如果说技术问题仍可原谅,丰田对此次涉及汽车安全问题的召回案表现出的态度,才是引起如此广泛批评的原因。

  据彭博社报道,根据美国国会调查委员会最新得到的材料,丰田汽车曾经在丰田凯美瑞及雷克萨斯ES等车辆的召回问题上通过“谈判”的方式节省了1亿美元的费用,同时还终止了美国方面数起车辆缺陷调查案件。

  这份于2月21日递交给美国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House Committee on Oversight and Government Reform)材料还显示,丰田公司还通过降低或者推迟实施监管部门所制定的汽车质量标准的方式,节省了巨额费用。据悉,仅仅通过推迟实施新标准的方式,丰田就节省了约1.35亿美元的成本。

  与此同时,丰田公司还推迟了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改组消费者评级项目,从而节省了数千个工时。美国交通部发言人阿莱尔(Olivia Alair)表示:“不幸的是,这份材料说明了很多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加强对丰田公司的调查,并确保该公司提高其汽车的安全质量。”

  尽管作为一个长产业链的行业,汽车业的召回案例此前也往往最终由“问题”零部件厂商提供召回的配件和费用,但此次丰田的召回案显然已不足以用零部件供应商来解释。一种普遍的看法是,这次召回案更多的可以看做丰田公司在急速扩张中“隐疾”的爆发。

  在汽车业已经实现全球化供应链的今天,各个汽车厂商更多的扮演一个“集成者”的角色,但无论供应商来自何处,最终的质量控制显然还要掌握在厂商手中。而丰田的问题也许就在于其“精益生产”方式在海外可能产生的偏差。

  除了常常被提到的欧美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企业中的冲突,丰田汽车前总裁渡边昭捷“拧干毛巾上最后一滴水”的成本思路也在其中成为批评的焦点。在其上任之后,渡边捷昭大力推行其主导的丰田CCC21计划(即面向21世纪的成本竞争计划)。该计划在此前的10年里,累计从零部件采购上节约下100亿美元的成本。

  如此一来,可以看出作为此次油门踏板的供应商,CTS与丰田一起参与了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测试,质量管理也是按照丰田的标准进行的。也就是说,产品若出现问题,那么丰田的质量标准就是召回事件的根源所在。

  对此丰田章男也在召回案发生后一再强调,丰田需要“回归”。2月22日,他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丰田回归基本”(Back to Basics for Toyota)。文中他强调自己上任以来,“已经把公司的首要任务定为改进质量,而不是提高产量。”

  而这位丰田公司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的孙子也将丰田公司“回归”的基本点表述为“把客户和公司的基本价值放到首要位置、放到核心位置”。联想到2月24日丰田章男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表现,也许正如一些评论所认为的那样,已经演化为一场庞大公关危机的丰田召事件,或许也能成为丰田汽车蜕变的一次契机。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