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丰田服部悦雄“今年暂时不会有新车型投放”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10 17:52:46 文章录入:贯通编辑A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A

 

  “今年暂时不会有新车型投放”

  记者:2004年您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预计是怎样的?会有多大的增长率?

  服部:2003年市场总共440-450万辆,其中包括了进口车。今年的1-3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全年是否能够维持这个速度还很难说,但是我想全年增长会在20%以上。我个人预测在55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去年超过了200万辆,今年预计270-300万辆。

  记者:2004年丰田汽车公司的发展计划是什么?是否还会有新产品投放?今年的销量预计会占到多大的市场份额?

  服部:丰田品牌在中国生产才不到两年,还是起步阶段。2003年丰田在中国共销售98000台汽车,其中包括进口车。继威驰、花冠上市后,今年暂时不会有新车型投放。2005年2月皇冠将在天津的一汽丰田下线,2005年10月份在天津还会有一款中级轿车的新产品投放。我想今年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的增幅。国产车和进口车加起来销量在15万辆左右,其中包括了丰田的所有品牌,如考斯特、霸道、特锐等等,可以说只占很小的市场份额。

  记者:2002年丰田章男先生曾经发布过丰田在中国的目标是2010年占据10%的市场份额。请问服部先生这个目标有没有可能提前实现?

  服部:丰田公司曾经预测到2010年中国市场的保有量会达到1000万辆,那么想达到10%的目标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记者:服部先生作为丰田公司在中国大踏步前进中的负责人,对今后的产业政策有着什么样的预期?

  服部:新的产业政策由于还没有发表,内容还不得而知,所以很难评论。1994年的产业政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汽车工业有这样的飞速发展,和政府在政策上的积极诱导是分不开的。

  “丰田在中国并不是迟到者”

  记者:丰田品牌在中国生产还不到两年,从时间上看落在了其他跨国公司的后面。服部先生怎样看待这个“迟到”问题?

  服部:实际上,丰田在中国并不是迟到者,而是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先驱者。为什么这么说?我从1972年进入丰田汽车公司,当年分田公司就已经开始与中国汽车业界交流,并且邀请了12位业界人士组成的汽车考察团到日本访问。我们带着考察团参观了当时日本所有的共11家汽车公司。周总理也曾经批示: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和日本汽车工业界交流的启端。

  1978年,长春一汽公司的研修团来到丰田公司进行研修培训。20个人在丰田学习交流了一个半月。同年底,丰田的代表团也来到长春回访,对当时的解放卡车和红旗轿车都提出了诊断和改造方案。

  同一时期,我们与北京汽车集团当时叫东方红汽车制造厂开始商讨合资生产轿车的项目。就在一个月前,当时的东方红汽车制造厂的总经理,如今已是80多岁高龄的老人,还来我办公室做过客,可以说是丰田公司与中国企业合作的见证人。但由于当时的经济背景,合资就意味着日方和中方都要出资,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丰田没能够以合资的形式出现。

  到了80年代,虽然我们没有合资生产但是我们仍旧以合作的方式转让技术。大发和夏利车型的全面引入和大众公司是同期的。84年、85年时,夏历曾经是轿车里产量最大的车型,现在夏利车的月产量也在1万台以上。

  80年代中期,在广州我们通过合作的形式生产1.25吨的轻型载重卡车toyo-ace。由于政府批准原因,只生产了17500辆,当时的国产化已经很高了。

  目前销量很好的金杯海狮,当时就是因为对方的资金原因没有合资成功,我们以技术转让的形式合作,如今金杯还是商用车中生产量最大的车型。

  80年代末,丰田的日野汽车和一汽的解放进行变速箱项目的全面合作,是最成功的合作,为中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进入90年代后,我们认为合资的时机已趋成熟了。丰田首先与零部件厂家合资,将零部件技术带动成熟,在2002年以天津为中心开展了整车生产的合资工作。

  80年代末期我们还捐赠了一个学校——沈阳金杯丰田技工学校。捐赠金额由开始的12亿日元至今已捐赠了接近20亿日元。学校有着一流的设备,为整个中国的汽车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从第一期招生开始每年都有8-9位日本专家在学校常驻指导技术,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到日本进行培训。

  90年代初期和首汽公司合作开办了首汽丰田驾驶员培训学校。

  丰田在中国的优势

  记者:丰田的竞争优势将体现在那里?

  服部:丰田从1937年创立以来,在很多国家生产销售,企业全球化的提出也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史,有很多的经验,并且丰田有全系列的车型。

  丰田的生产方式是很独特、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大量新技术的运用。另外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很注重教育。我们的传统是良好的。

  在产品上,我们觉得我们不具备十分明显的优势。大家都在努力生产适合中国市场的轿车。我们也要加倍努力。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